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臨海桃渚鎮,是臺州名氣最大的牛蛙養殖地,臨海當地超過七成的牛蛙產自這里。桃渚人養殖牛蛙的足跡,還遍布三門、天臺、黃巖等地。在桃渚北澗村,養殖牛蛙的大棚隨處可見,片面追求高產量、高效益,形成高密度的養殖模式,也讓環境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一頭是經濟效益,一頭是環境污染,“五水共治”開始后,當地政府不得不對牛蛙養殖業做出取舍。考慮到養殖戶的實際利益,桃渚鎮允許在建的牛蛙大棚停建,在棚牛蛙收成后,一律不得再養。昨日,桃渚鎮組織專項行動,對當地已停養牛蛙的空大棚進行拆除。
拆除前,先做好養殖戶思想工作
昨天上午8點半,桃渚鎮北澗二村附近農田,原本蛙聲轟鳴的牛蛙大棚,大多已經恢復安靜,養殖戶建在大棚邊上的小屋也已被廢棄。在太陽炙烤下,邊上近乎干涸的水溝,卻仍冒著陣陣臭味。
牛蛙養殖戶老羅告訴記者,自己的幾棚牛蛙,上個月已經低價處理完,一是政策不允許,二是確實壞了家鄉的水源。看大家都紛紛到外地找出路,老羅也開始在外省物色新的養殖項目。
“一、二、三!”一聲整齊的口號喊起,桃渚鎮組織的工作人員一齊用力,養殖大棚的竹架被推倒,隨后逐一清理。一些難以用人工拆除的鋼構大棚,也在拖拉機的協助下,用機械化進行拆除。桃渚鎮黨委副書記、現場拆除行動總指揮單益波介紹,僅僅北澗中路一片,就有牛蛙大棚216座,近幾個月的工作下來,養殖戶做通思想工作后自拆一部分,一些養殖戶忙著在外尋租土地另謀出路,大棚則交由政府部門統一拆除。
停養后,養殖改種植,或到外省分散養殖
對于當地整個水環境來說,牛蛙養殖確實成了主要污染源之一,而對于養殖戶來說,養牛蛙的收入,幾乎是他們收入的唯一來源。牛蛙停養后,養殖戶們該何去何從?
澗五村的鄭修金,在北澗塘養了5個大棚的牛蛙,養蛙的4畝地是其岳父提供的。做通思想工作后,鄭修金已決定將養殖地點換到江蘇,目前已在孵牛蛙幼苗準備運往江蘇;澗二村的羅東生,已做好準備將養牛蛙的二畝地改種茭白;澗四村的王興富,打算下一步改養泥鰍……
由桃渚鎮提供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拆除工作開展前,政府工作人員已對當地牛蛙養殖戶全部進行調查排摸,包括是否愿意自行拆除,牛蛙停養后考慮的其他出路等。記者注意到,大多數養殖戶選擇分散到外省養殖,也有不少養殖戶改成其他低污染養殖,或種植經濟作物。
截至昨天下午6點,當地共拆除39戶228個大棚,剩余空大棚將在明后幾天內完成拆除工作。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