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桑葉墨綠,阡陌相連;魚塘遍布,水光瀲滟。
走過唐代的永興橋、宋代的寶溪橋、明代的長壽橋,我們便來到了射中村的;~塘。上世紀90年代,菱湖桑基魚塘育桑養魚,相連相倚,相輔相成,成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糧農組織所肯定的我國唯一保留完整的傳統生態農業模式。
“自被確定為聯合國糧農組織亞太地區養魚培訓中心菱湖桑基魚塘教育基地以來,每年參加培訓的發展中國家水產技術人員都來我們村參觀考察。”南潯區菱湖鎮射中村黨支部書記董魁富說。
塘邊桑地上,幾個老農在稠密的桑樹間鋤草,“卟卟卟”的鋤草聲聲聲入耳;塘灘上,養殖戶在給魚兒喂食,碧波蕩漾的水面激起層層漣漪;不遠處的田間,三三兩兩的人挑著一擔擔蠶糞,撒在綠油油的禾苗間。
;~塘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明清時,隨著蠶桑產業的迅速發展,其生態養殖模式基本成型。據明代歸安縣沈氏所著的《沈氏農書》記載:“池畜魚,其肥土,可上竹地,余可壅桑,魚,歲終可以易米,畜羊五六頭,以為樹桑之本。”取得了“兩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經濟效益,成了世界罕見的循環農業生態系統。
在射中村,時光似乎不曾流逝,一切還是400多年前的模樣: 680畝桑基魚塘自成天地,村民們循環著桑葉養蠶、蠶糞喂魚、塘泥肥桑的綠色生態養殖模式!疤幪幫PQ箔,家家下漁簽”,交織成一幅桑茂、蠶盛、魚旺的水鄉美景。
“近年來,盡管資金短缺,但我們仍然不斷加大對桑基魚塘的保護力度,不僅改造、修復了300畝魚塘,而且還對老魚塘進行了修整,加固、筑寬了塘與塘之間的道路。因為這是我們的歷史,也是我們的文化遺產!倍徽f,如果沒有;~塘,就無法衍生出“絲綢之府”、“魚米之鄉”、“文化之邦”。文化資源不可再生。桑基魚塘幾千年來孕育了魚文化、蠶桑絲綢文化、橋文化、船文化、古村落文化、耕讀文化等豐厚的民俗民風和人文底蘊,她的保護與利用,必將成為延續歷史與文明的新節點。
“去年年底,我們又對130畝魚塘進行了整修,修復塘埂623米,澆筑生產操作通道655米。今年3月初,補種新桑苗2.5萬株,對區域內20畝毀桑種菜的桑地進行了恢復。考慮到無論繭價波動或是否養蠶,都必須保住桑樹的旺盛態勢,村里還對桑地進行了適當的保護性補償!
當筆者聊到日前南潯;~塘系統成功入選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時,董魁富顯得非常高興,他說:“這是好事,無疑為我們的保護與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射中村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除了桑基魚塘,還有古建筑群和后羿射日神話等文化遺產。2005年,射中村被確認為國家最高等級的五級旅游資源點,今年又被列入浙江省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一般村名單,現在我們正在著手古建筑的保護與修繕。投資30萬元用于寶蓄橋周邊環境及道路的保護與修復,投資10萬元用于糧倉及周邊環境的修復,投資40萬元用于南至自然村古建筑的修復,投資30萬元用于連接南至自然村主要通道的修復,投資10萬元用于老石、古石的集中整理與規劃。上月,中心村到古建筑保護區南至自然村的水泥道路已經澆筑完工!倍徽f,通過歷史文化村落的保護與利用,把射中村打造成南潯區美麗鄉村的重要節點與亮點。
據了解,多年來,南潯區高度重視;~塘的保護和發展,采取積極措施開展桑基魚塘的保護與利用工作。市、區兩級政府分別成立了;~塘保護利用工作領導小組,確保;~塘保護與發展總體規劃的組織實施。南潯區人民政府委托浙江大學編制了《湖州南潯桑基魚塘系統保護和發展規劃》,劃定核心保護區、次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使保護利用工作科學有序展開。 2013年,湖州市人民政府制訂并頒布了《湖州市桑基魚塘保護區管理辦法》,通過多種途徑廣泛宣傳,為;~塘的保護利用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南潯區在對原生態桑基魚塘進行修復性保護的同時,還充分挖掘其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的內涵,創建了“果基魚塘”、“油基魚塘”、“菜基魚塘”等新型模式,目前已建成新型;~塘近2萬畝。加大扶持,建立遺產保護地農民補償機制。市、區兩級政府每年安排專項資金,通過項目補助形式對核心保護區內桑樹補植、魚塘修復、河道疏浚等給予財政補助。在和孚鎮荻港村,我們看到, 1007畝的;~塘農業文化遺產核心保護區內,塘、田、地穿插,各產業相連相倚、相輔相成形成了極富生命力的種養業生態循環系統。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