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廣東東莞濕地總面積38120.6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5.07%。東莞濕地原本風景秀麗,生物多樣性豐富,但在工業化進程中,一些濕地面臨著污染問題。昨日,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學術沙龍中,市林業局公布了東莞濕地的情況調查,希望有關部門、有關鎮街,想辦法共同保護東莞的“腎”。
全市濕地分三大類
東莞濕地類型分為三大類:近海及海岸濕地、河流濕地、人工濕地。
近海與海岸濕地面積15196.3公頃,約占濕地總面積的39.9%。包括潮間淤泥海灘、紅樹林濕地、河口水域3種類型。河流濕地7702.1公頃,約占濕地總面積的20.2%。河流濕地類型簡單,只有兩類,即永久性河流和泛洪平原濕地。人工濕地主要有庫塘濕地、稻田濕地兩種,約占濕地總面積的39.9%。
天然濕地美麗風光不再
東莞的濕地曾擁有美麗風光。尤其是在水鄉、沿海生活的老一輩東莞人,對濕地的旖旎風光記憶猶新。
曾經,東莞河口和沿海廣泛分布紅樹林。紅樹林是濕地特有的植物,是由一群水生木本植物組成的海岸植物群落,具有特殊的生態地位和功能,是極為珍貴的濕地生態系統,對調節海洋氣候和保護海岸生態環境有著重要作用,素有“護岸衛士、鳥類天堂、魚蝦糧倉”的美譽。在紅樹林的庇護下,濕地里河蝦蟹豐富。
20多年前,天然濕地就已經美景不再。目前全市紅樹林濕地面積約73.3公頃,僅在虎門、長安、沙田等鎮有一定規模的分布,受人為干擾和破壞較多。
濕地的質量如何,就看紅樹林能不能活。據市林業部門調查,東莞的沿海河口天然濕地,再種紅樹林的可能性極小,主要原因是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令天然濕地失去了接納紅樹林的能力。
不提倡圍海養水產
近30年來,東莞沿海灘涂被大量連片開發成水產養殖場。沿海地區,如沙田、虎門、長安等地的居民,開發、圍墾海邊灘涂,挖泥、筑基、圍塘,利用潮水漲退,在塘內養殖海水魚、蝦、蟹等水產。這種水產養殖方式,嚴重破壞了天然濕地的生態功能。據林業部門統計,這種破壞了天然濕地的水產養殖場,面積約1938.3公頃。
市林業部門有關負責人分析道,這種水產養殖場,嚴重破壞了天然濕地的原有狀態,毀滅了天然濕地原有的植物、動物,原生態全部被損毀。因此,不提倡圍海養殖。“圍海養殖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說明了發展經濟不能以環境作犧牲品。”該負責人說。
■聲音
亟需出臺保護 濕地的規范性文件
昨日,市林業局有關負責人,就如何保護濕地接受了記者采訪。據介紹,目前東莞還沒有出臺保護濕地的規范性文件。保護天然濕地,盡量少開發,各地在發展經濟的時候,應以保護環境為原則性前提。不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建立濕地公園,規范濕地公園的保護措施;盡快制定保護濕地的規范性文件,從制度上加強保護。
■名詞解釋
濕地
濕地,是指常年或者季節性積水地帶、水域和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域,包括沼澤濕地、湖泊濕地、河流濕地、濱海濕地等自然濕地,以及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或者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的原生地等人工濕地。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