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陳澤學在北港島上生活了50多年,此前他出海多是為了打漁,臺風威馬遜過境之后,盡管借漁船很不方便,但他仍然一趟趟出海。只不過目的不再是為了打漁,而是尋找自己經營了十多年的魚排。
眼前的這些網箱,是組成魚籠的重要部分,全都是陳澤學六天來在海面上費勁兒找到的。其實放在自家院里并沒有什么可擔心的,但陳澤學就像怕他們丟了似的,用一根長長的繩子把它們捆了又捆,中午十二點,顧不得天上大大的太陽,陳澤學又出發了。
12個網箱圍成一個正方形,就算是一個魚籠,臺風威馬遜過后,陳澤學的的魚排已經被吹得七零八落,不見蹤影。凡是近處能找到魚籠的地方,都已經被陳澤學撿的差不多。今天他打算帶我們去遠一點的地方,家里人很擔心,來了很多人一起,不過能不能找到,還是未知。
受臺風影響,島上大多數漁船被毀,我們乘這艘借來的漁船開了近一個小時,終于又找到了一大片魚排。看得出來,陳澤學稍微高興了很多,他想順道再拉回家幾個網箱,因為擔心安全,家人最終還是說服了陳澤學,等找時間再來統一搬運。剛一到家,陳澤學就帶我們來到自己二樓的房間。翻開照片,我們能夠感受到老去的容顏里埋藏的艱辛。在08年,陳澤學就曾遭遇臺風的重創。
從02年創業初始的12個漁籠,陳澤學自己出海捕魚作飼料,到這次臺風前已經有了180多個魚籠,每天飼料都要上萬塊錢,如今,盡管家門前的魚排已經不再,但陳澤學多年來的習慣從未改變,那就是每天都要海邊望望自家魚排的位置。
據陳澤學介紹,平均下來一籠魚將損失幾萬塊到二十萬塊不等,而陳澤學家一共有180多個魚籠,再加上現在連魚排都沒了,損失達幾百萬元。而對于未來,他和兒子的期望仍然是經營魚排。
記者打算離開陳澤學家的時候,陳澤學又忙活了起來,他想騰點地方,這幾天就去把之前看過的那些魚籠一點點搬回來。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