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襄陽公園門口的月餅黃牛攤前乏人問津 本報記者 陳正寶 攝
“預計今年月餅票發行量減少四成。”“和‘三公’有關的蟹券訂單一張都沒有。”
臨近中秋,曾經“繁榮”的消費市場卻冷清許多。回歸到200元以下平民價位的月餅,團購量仍大幅下跌,“月餅期貨”首次掉鏈子。往年“滿天飛”的蟹券今年偃旗息鼓,蟹商哀嘆“公款消費幾乎為零”,只得降價、關店。
在中央“八項規定”落地的大背景下,這個中秋注定是一個節儉的節日。
“黃牛”難收“回籠票”
“月餅票要?”在杏花樓福州路總店和南新雅大酒店的門前,甩著塑封的月餅宣傳紙,夾著一疊月餅票的“黃牛”不斷向路人兜售,時不時也問一句:“有沒有要賣的月餅票?”但記者觀察發現,今年的“黃牛”數量明顯減少。
“今年限制‘三公消費’呀,‘回籠票’少多了,生意難做,我身邊好多人都不做了。”在南京東路上,“黃牛”小曹告訴記者,“回籠票”是他們的行話,指的是回收來的月餅票,但今年的“供應鏈”出了問題,原本最大方的公家單位不送也不發月餅票了,讓“回籠票”大大減少。說話間,一位女士拿著一張哈根達斯月餅券詢問回收價,小曹報了6折后成交。“你看,現在我們只能一張兩張地收,前兩年有些人一次就拿來十幾張票子。”
一方面收不到月餅票,另一方面銷售也困難。一名姓鄭的“黃牛”告訴記者,今年流失了不少老客戶。“只有幾家民營企業買了兩三萬的月餅票,其他和公家有點關系的單位都不買了。”
慘淡的形勢讓“黃牛”逢中秋大賺一筆的希望落空。記者收到的不少“黃牛”名片中,都寫著兼做各類演出、球賽、超市卡的倒賣,但月餅票曾經是最賺錢的業務。“前兩年月餅票滿天飛時,一個月收入二三萬元沒有問題,聽說最厲害的可以賺10萬元,但看今年形勢,也就幾千元的收入了。”事實上,因為行情不佳,不少“黃牛”已經退出。“別看店門口圍了不少人,但相比前兩年已經少多了,以前周邊小巷子里都有人搶生意。”
散裝月餅受“追捧”
“今年包括杏花樓、新雅在內的月餅票,發行量確實有所減少,大概各自下降四成。與此同時,月餅的團購數量也下滑厲害。”杏花樓集團副總經理沈一峰坦言,受到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的影響,今年的月餅生意不好做。
不僅是老字號,星級酒店的豪華禮盒也全面“降格”。記者了解到,今年威斯汀、希爾頓、金茂君悅、萬豪等五星級酒店主推的數款月餅禮盒售價都在300元以內,香格里拉甚至推出了兩款88元和98元的月餅禮盒,其網上旗艦店還有折扣,實際售價為74元和84元。
豪華禮盒是否在中秋月餅市場上出現?為進一步了解,記者假裝要購買五星級酒店的高價月餅票,但詢問了四五名“黃牛”,他們拿出的最高面值也只有來自古井假日酒店的398元禮盒。
與此同時,散裝月餅卻銷售火爆,儼然“接棒”成為主力。昨天上午10時,記者在杏花樓福州路總店看到,豆沙月餅已經售完,旁邊還有一塊“豆沙月餅每人限購60枚”的牌子。相比3個月餅票領取柜臺的冷清,散裝月餅柜臺始終有人排隊。而在南京東路上的新雅專賣店,散裝月餅和盒裝月餅都在八折銷售,散裝柜臺前的隊伍排到門外,需要等待15到20分鐘。
“往年團購占到60%、70%,經過去年的一波下降后今年進一步緊縮。雖然散裝月餅的銷量目前尚無統計,但絕對是主力。”杏花樓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
蟹券難見“公費單”
近年來,蟹券也成為了中秋送禮的“標配”,面值更從688元、888元一路飆升到3888元、5888元的超高價。但記者從多名蟹商處了解到,截至目前,沒有一個訂單與“三公消費”有關,來自企業的訂單也因為“今年過節不收禮”而大大縮水。
“三年前蟹券團購量占到總銷售額的60%、70%,去年降低到30%,今年進一步收縮到了10%以內,現在和‘三公’有關的消費一單都沒有。”蘇州市陽澄湖鑫陽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林中安告訴記者,為了減少成本壓力,今年公司關閉了個別虧損門店。“除了精選出來的30%陽澄湖大閘蟹繼續做品牌,其他大閘蟹都轉移到網上,以實惠價格跑量銷售。”
即使仍有團購消費,金額也大打折扣。王氏大閘蟹副總孫國希坦言:“今年還沒有一個超過10萬元的單子。去年有家上市公司買了40多萬元蟹券,今年到現在還沒動靜。”
流失一部分財大氣粗的團購客戶后,蟹商們紛紛拉低蟹券價格,主打四五百元的價位。在網店里,昔日大打“688”“888”標價的電商今年直接“腰斬”報價,目前“228”“258”等300元以下的所謂2.5折蟹券成為主流。
蟹價“水分”被擠出
上海水產行業協會秘書長范守霖表示,大閘蟹提貨券中的水分終于被擠了出來。“大閘蟹特別是禮品蟹的市場,在一點點回歸正常,‘蟹經濟’的泡沫正在破滅,這未必不是好事。”他說,大閘蟹是大眾消費品,商家的誠信和產品的質量才是更重要的考量標準,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央八項規定”是市場理性發展的好機會。“今年是協會評選大閘蟹誠信經營企業的第10年,正在公示的企業從去年的20多家增加到40多家。”
專家表示,過度的公務消費和浪費扭曲了消費市場,推高消費品價格,遏制了大眾的消費需求。只有公款消費淡出,大眾消費以及文明節約、綠色低碳的消費模式才能逐漸成為主導。
這份“冷清”受歡迎
作為傳統佳節,中秋原本是合家團聚的好日子,但近年來月餅票、大閘蟹券滿天飛的“送禮歪風”,卻讓節日的真情變成了腐敗。節前一個月,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狠剎公款送禮的舉措密集出臺,“逢節必令”的作風正讓中秋消費逐漸回歸到良性軌道上。
存在多年的“月餅期貨”因為從源頭斷了貨源而掉鏈子,采購部門拿不到回扣,廠商停止虛高標價,“黃牛”賺不到差價,收禮人少了“灰色收入”。“月餅腐敗”的生存空間被一步步壓縮,才能讓承載著團圓意義的月餅,重新成為清清白白的節日食品,回歸到理性的消費市場。
這個中秋節,曾經一片“繁榮”的消費市場似乎冷清了許多,但在采訪中,無論是經營者還是消費者,都對這份冷清表示歡迎。“三公消費”帶來過暫時的繁榮,又經歷著限制后的陣痛,但沒有這一份痛苦則會后患無窮。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