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賣家用針管向海蟹注入海水和化學藥水的混合物,這種混合物可能是類似興奮劑的東西,可讓螃蟹更鮮活更好賣一些。”最近,國內部分論壇上,類似有關“針眼蟹”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海都記者留意到,在網上,關于“針眼蟹”的針眼總共有三種猜測:1.注水增加重量;2.注射器抽蟹黃;3.給螃蟹注射興奮劑。那么這三種說法有根據嗎?昨日,記者采訪了福州多位從事螃蟹銷售生意一二十年的業內人士以及相關專家。(9月10日《海峽都市報》)
莫讓“針眼蟹”重蹈“生蟲橘”的悲劇
謠言有多種,以辟謠為名而傳謠,是更高級也更讓人防不勝防的謠言。從商戶和專家的分析來看,這“針眼蟹”之三大病因純屬謠言的可能性很大。盡管其背后有在是部分觀眾對國內食品安全草木皆兵的心理狀態,但正因此,也恰恰需要更多的謹小慎微和實事求是。
此次的“針眼蟹”與六年前極其偶然的“川橘生蟲”事件有些類似。可是,當時的我們“不辨菽麥”,由于極個別網絡推手的肆意炒作和對某些地域攻擊的癖好作祟,任由川橘和整個柑橘產業蕭條。可是,人生天地間,口說手寫,都要彰顯一個“信”字。人無信不立,說話算數是信,不信口開河是信,不以訛傳訛也是信,尤其在看起來具有無限可能,但也同時存在著大量垃圾信息和別有用心的算計與勾惑的網絡空間,更需要睜大眼睛、看清風向。
因此,面對類似事件,除了相關行業經營者應該有“輿情”危機意識,發正聲、曝真相,盡快正本清源之外,也要由此學會反思,舉一反三,內部自凈自謹;有關部門更要盡快職能到位,清除交易雙方信息管道中的那些壅滯因素,也要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切實杜絕經營行為中可能存在的不規范現象。順便查查,此論風波背后,有沒有推手的影子。
“針眼蟹”揭秘警醒輿論別跑偏
現實中,對于食品安全問題,公眾已經患上了恐懼癥,稍有“風吹草動”,就有種“草木皆兵”的感覺。于是,坊間的熱議,難免會在爭論和傳播中,形成巨大的傳播效應。如此情境下,“食品是有問題的”,“安全是不能得到保障的”等等,就成了一種輿論的常態。即便權威機構尚未發表結論,公眾也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對具有“安全問題嫌疑”的食品,保持敬而遠之的態度。
對于“針眼蟹”事件,由于媒體已經辟謠,公眾大可放心食用。但自媒體時代為各種流言的傳播提供了便捷途徑,只要輕點鼠標,就可以在短時間內傳遍大江南北。問題是,有些傳言,本身缺乏科學有效的證據,一旦傳播起來,必然會在公眾中間制造恐慌。此時,如果權威媒體不及時辟謠,讓謠言被誤認為是真理,繼續誤導公眾的判斷力,后果將不堪設想。
說到底,唯有輿論保持正確客觀的態勢,才能形成良好的輻射作用。基于此,權威公信媒體面對流言蜚語,就要及時主動出擊,第一時間確保輿論不跑偏,時刻掌控輿論主導權。權威媒體主動及時地發出權威聲音,不要被謠言所羈絆,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