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內的鯽魚消費市場巨大,每天由江蘇進入廣東的鯽魚可達50萬斤,業內人士估算全年鯽魚“北魚南運”產生的運費即高達1.5億元以上。為什么如此巨大的消費市場下鯽魚養殖卻遲遲沒有在廣東形成規模?
苗種稀缺
苗種稀缺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優質苗種稀缺,二是大規格苗種稀缺。
因為行業對鯽魚的關注度不夠,苗種資源遠遠不及羅非等品種,加上鯽魚養殖較分散,以混養為主,放養量不多,苗種公司在配送方面也遇到了各種問題,而且本地消費者對鯽魚的外形要求較高,體型偏像鯉魚的鯽魚在廣東沒有市場。諸多原因導致了市場上的苗種仍然以本地的“土鯽魚”為主,還有部分銀鯽。據業內估算,海大的百容鯽和三水白金鯽在珠三角一帶的市場占有率加起來也不過20%。
有數據顯示,集中標粗、放養大規格鯽魚苗有利于提高成活率,提高年底出魚的整體規格,增加養殖戶的收益。有案例表明,草鯽混養模式中放養20-30尾/斤的鯽魚新口500尾/畝,年底平均規格可達8兩以上,每畝產值約3000元。市場上的大部分養戶都傾向于大規格苗種,但是苗場資源有限,大都出售6-9朝苗,但如果有標粗點將6朝苗集中標粗后出售,將很好地解決大規格苗種稀缺的問題。
養殖技術待提高
鯽魚養殖對于大多數養殖戶來說比較陌生,但是一談到鯽魚精養,養殖戶立馬想到孢子蟲等病害,可謂“談孢色變”。其實,目前基本上可以肯定孢子蟲在華南地區是可以控制的。海大華南一區副總經理丁健認為,珠三角地區今年用海大的百容鯽配合全程技術指導的客戶中,爆發孢子蟲的比例不足2成。
以前客戶對于鯽魚專用料的認識不夠,習慣用其他養殖品種的飼料代替,這也是影響華南鯽魚規格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從去年起通威和海大借助其成熟的飼料配方優勢在廣東大力推廣鯽魚料,目前兩家料企全年的銷量預計可達4000噸。在實際生產中,從放養到馴食再到出魚,每個養殖環節養殖戶都有很多疑問,此時全程技術指導作為飼料公司的附加產品就顯得尤為重要。
養殖模式很關鍵
目前市場上的鯽魚以混養為主,套養在海鱸、脆肉鯇、草魚和對蝦塘中,精養鯽魚的養殖戶十分有限,主要分布在珠海平沙一帶,甚至三水白金的總經理梁健輝主動建議養殖戶混養,以降低養殖風險。以草鯽混養為例,有人選擇以草魚為主,鯽魚每畝放養500尾,鯽魚產值每畝可達3000元。也有人選擇鯽魚為主,每畝放養1500條,與普通的草魚養殖模式相比每畝的產值增加了3000元左右。模式的選擇應該根據具體的市場行情和養殖水平而定。
銷售不順暢
因為廣東省內的鯽魚產量還未形成規模,產業鏈不完善,還未形成成熟的銷售網絡。面對江蘇這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本地的鯽魚似乎很受排擠,環球和南沙等一級銷售點較難進入,某些江蘇魚中直接買斷檔口,壟斷銷售江蘇的鯽魚。丁健建議目前階段廣東的鯽魚應先走二級銷售,著重布局在縣和市,等有一定規模了再進入一級交易市場。目前最關鍵的就是提高產量,形成一定規模。
推廣難點
首先,養殖習慣難改變。在廣東,鯪魚是較為普遍的套養魚,混養條件下畝產可達700斤,且廣東有鯪魚消費習慣,故效益也不錯。去年華南市場因“草魚爛市”、“羅非病害慘重”等原因,在鯽魚精養模式的推廣上有了一定的進展,但是今年羅非和草魚行情看漲,本來去年已有心思挑戰新品種的養殖戶又再次堅守,使得目前養殖效益還不那么凸顯的鯽魚推廣再次遇到問題。
其次,市場行情影響大。去年的鯽魚價格一路飆升,11元/斤的價格讓一些養殖戶看到了商機,華南料企大力切入市場,借勢推廣鯽魚,但是今年鯽魚市場回歸,價格維持在正常偏下的水平,再次打消了養殖戶的積極性,鯽魚推廣進程似乎沒有去年順利。負責任的企業和公司應該在認真分析市場行情之后正確引導養戶理性選擇養殖品種。
另外,行業對鯽魚的關注度不夠,養殖戶對鯽魚的了解不多,養殖技術還不成熟,養成后流通環節不順暢等各種問題影響了鯽魚在華南地區的推廣進度。
未來趨勢
鯽魚作為一種優質食材在中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是經得住考驗的一條魚。廣東通威飼料有限公司銷售總經理陳濤認為,鯽魚作為廣東省內還不成熟的一條魚從馴化到規模化仍然需要一定的時間,不過華南市場和華東相比在鯽魚養殖上也有很多優勢,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和資源做好這件事。
不過,也有一些業內人士對華南鯽魚養殖并不看好,他們認為鯽魚在華南注定就是“配角”,主養鯽魚反而不如改進草魚和羅非的養殖模式更可行。對于鯽魚精養的養戶來說,提高養殖水平、降低養殖成本才是王道,對于大多數養戶來說,池塘配養一些優質鯽魚不妨作為增加收益的一種選擇。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