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在濟南市槐蔭區吳家堡街道辦事處明里村,一批從浙江運來的魚苗,被放到了稻田里。它們就是被《舌尖上的中國》連續兩季介紹的稻花魚,經過先期的投放實驗之后,這是第二次往稻田里投放魚苗。魚稻共生種養殖模式首次在山東實驗成功。
濟南市槐蔭區吳家堡,因生產優質黃河大米而遠近聞名。在這里,無論是水稻種植還是淡水養殖,都已頗具規模。魚稻共生生態種養植模式,結合了當地優質農業資源和南方先進生產經驗,是真正意義上的一水雙收、魚米兼收,它既緩解魚糧爭地矛盾,又凈化養殖水體,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單一的水稻生產和水產養殖對環境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前者有化肥流失及農藥殘留的風險,后者有水體富營養化的污染。魚稻共生,不僅給魚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和食物鏈,魚的排泄物還為水稻提供了養分,同時稻株上的害蟲可被田魚吃掉,使水稻可以在不施肥,不打藥條件下正常生長收獲。魚和稻米形成一個生物微循環鏈,有效緩解水體富營養化程度,同時生產高端稻米。
這次放養的魚苗,是挑替農業從稻田養魚的發源地之一——浙江永嘉引進的,永嘉稻田養魚有著悠久的歷史。三國時楠溪先祖就已利用稻田養魚,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稻花魚是鯉魚的一個地方性養殖品種,因為習慣于稻田中生活,以稻花為食,故俗稱“稻花魚”。 稻花魚形似鯉魚,味勝鯽魚,鱗如鮒魚,色若金魚的魚。其食性雜,適應性廣,繁殖力強,成活率高,生長快,肉質細嫩鮮美,營養豐富。稻花魚還是藥用魚類之一,能利尿、消腫。其鱗可食用,且富含粗蛋白 、微量元素 和15種人體必需氨基酸。有利于健腦、提高智力,具有健體、防衰老、防弱智、提高人體免疫力、美容等功能。
稻田養魚實驗成功,一方面解決了濟南玉清湖周圍低洼地單季作物經濟效益低的問題,同時在推廣生態循環農業,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