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昨天上午,普陀一市民向本報反映:他一個年近八旬朋友在蘆花養殖淡水魚,近期大群鳥類突然落腳魚塘邊,每天有魚被鳥吃掉,損失不小。聽說這些鳥類不少是國家保護動物,老人知道不能獵捕,趕走又怕其失去棲息地。因此,希望能通過媒體為鳥群找一條合適出路,同時減輕老人的損失。
-臺風過后,鳥群不期而至
今年79歲的章國良退休后一直在搞淡水養殖,養殖塘位于普陀區東港街道蘆花社區,距離329國道一兩百米。
昨天下午4時許,記者來到魚塘邊,章國良正在喂飼料。他告訴記者,這一帶原來都是養殖塘,一度有十多戶養殖戶,因為養殖淡水魚收益不高以及329國道線路改造征地,較大規模的養殖戶只剩他一家。他的養殖塘被一塊面積約兩畝的荒地隔開,荒地東邊約20畝養殖塘主要養殖草魚、胖頭魚、鳊魚,荒地西邊的13畝養殖塘主要養殖大閘蟹等。
“這次臺風過后,一大群鳥來了,主要是白色的,也有少量黑色的,就停在那片荒地的大樹上。 ”章國良指著魚塘荒地說,每天天黑前后來,天沒全亮就走,樹上白茫茫一片,保守估計有五六百只。
章國良的兒子認為,這里距離公路和村莊都有一段距離,附近的魚塘相繼荒廢,草木自由生長,逐漸形成了連片濕地,夾在中間魚塘又有大量食物,所以這些鳥群才會不期而至。
-十多斤重魚都遭殃,被吃的小魚更多
沿著魚塘走進荒地,白色的鳥糞比比皆是。這里草木茂盛,蘆葦叢和一枝黃花有三四米高,樹木更高。章國良說,這些樹都已有十多年樹齡。
穿過荒地,記者在另一邊的魚塘旁看到兩條被啄過魚的殘骸,體長有四五十厘米。章國良告訴記者,這兩條應該是草魚,就是被黑色的鳥叼過來后吃剩的。
“黑色鳥體型較大,一般吃大魚,白色的鳥一般捉較小的魚吃。 ”章國良介紹,他的魚塘不深,每個魚塘除了中間一條一米深的溝外,旁邊的水深只有10至30厘米。這些鳥可以輕松捕獲養殖魚。
“你看,又被捉去了一條。 ”說話間,章國良指著不遠處水面上陣陣漣漪說道。只見一只白色的鳥叼著一條疑似鳊魚向遠處飛去。
“去年放的5萬元魚苗,由于太小沒捕,今年又放了5萬元的魚苗,本來打算今年底捕的。 ”章國良心疼地說,雖然損失了多少難以統計,但每天這么多鳥來來回回叼魚,真不知道今年還能捕多少。
-疑似為白鷺等保護動物,該怎么防這些貪吃鳥
隨著太陽不斷西墜,傍晚5時起,在魚塘及周邊上空盤旋的鳥群不斷增加。記者細心觀察發現,這些鳥多以荒地為中心飛翔。章國良估計,這是鳥兒們在偵察確認棲息地是否安全。到6時,天色逐漸昏暗,鳥群終于落上枝頭。
“大約5年前曾遇到過一次類似的情況。 ”章國良回憶說,當時也有上百只鳥光臨他魚塘邊的荒地,農林部門工作人員也曾前來調查,并要求他不要追趕更不要獵捕或毒殺。還有人告訴他,那些鳥是白鷺,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章國良覺得這次白色的鳥跟上次的白鷺外觀差不多。“我也不想追趕,更不想獵捕,甚至不敢告訴其他村民,就怕有人心懷不軌來捕殺。 ”章國良告訴記者,不忍歸不忍,但是看著自己的魚時不時被叼走,心里真的很急。
“不說時時刻刻蹲在塘邊照看不現實,就是人站在遠處,它們也敢來叼。 ”章國良說,“不知道誰有辦法,既不傷害鳥,又能保護我的魚? ”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