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三年的“青蛤人工育苗和增養殖技術研究與開發”項目獲得圓滿成功。在日前召開的結項驗收會上,專家組給予 “成果總體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較高評價。
“青蛤人工育苗和增養殖技術研究與開發”項目系天津市科技攻關培育項目。2004年在市科委立項,由大港區水產局和天津立達水產有限公司共同承擔。項目組成員三年來克服種種困難,進行了青蛤室內人工育苗、土池育苗和增養殖試驗,測定了青蛤的肥滿度、生殖腺指數和性成熟率等周年變化指標,研究了不同鹽度、溫度、餌料、附著基對青蛤育苗效果的影響及不同水域環境對青蛤增養殖的影響等。通過試驗研究,項目組確定了青蛤在天津地區的適宜繁殖期以及影響青蛤育苗和增養殖主要環境因子的適宜范圍。在人工育苗的適宜生物餌料組合、提高育苗成活率的較佳孵化方法以及附著基技術等方面有所創新。日前,在區水產局召開了的“青蛤人工育苗和增養殖技術研究與開發”項目的結項驗收會上,專家組通過查看有關技術資料,查驗現場,聽取項目組匯報,質疑解答,給予該項目 “成果總體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較高評價。
本市地處渤海西岸,全市適宜青蛤增養殖灘涂面積28萬畝,鹽汪子3萬畝,海水池塘4萬畝。發展青蛤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上個世紀末期,由于過量采捕、非法捕撈,灘涂貝類資源迅速衰竭,青蛤自然資源急劇下降。海域灘涂資源出現 “荒漠化”,造成“靠海吃海”的漁民被迫上岸,生活、就業出現困難。在新一輪漁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區水產局結合本地區的自然條件,選擇了市場前景廣闊但人工育苗技術難度較大的灘涂經濟貝類—青蛤的人工育苗和增養殖技術研究作為市場切入點和技術突破口,開發經濟實用的成套青蛤育苗、養殖技術工藝流程。
該項目研究開發的青蛤育苗和增殖工藝流程對保持我市海水增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修復漁業生態環境,恢復漁業資源及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等將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已經在我區池塘、鹽田汪子、河道等處進行推廣示范,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