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專家組在進行現場驗收。
繼去年在國內率先攻克南海墨魚大規模人工育種難題之后,由寧波大學教授蔣霞敏團隊承擔的市重大農業專項《虎斑烏賊產業化養殖技術研究與示范》再獲突破。昨天,該項目的子項目“虎斑烏賊規模化養殖關鍵技術研究”,順利通過了有關專家進行的年度現場驗收。
上午10時,記者隨專家組在奉化市臭皮匠水產養殖場看到,2個面積20多平方米的水泥池內,趴著一只只巴掌大的虎斑烏賊。據該項目養殖負責人、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申屠基康介紹,4個月前,這些虎斑烏賊苗種投放時僅有硬幣大小,現在最大的體重已達0.75公斤,最小的有0.4公斤。
一小時后,專家組在聽取課題組匯報后開始現場驗收。經過一系列嚴格程序后,專家組公布了驗收結果:臭皮匠水產養殖場首次試養成功的虎斑烏賊共計520只,平均胴長15.5厘米,平均體重0.545公斤,育成率為10.4%。
與“臭皮匠”的水泥池養殖不同,象山港灣水產苗種有限公司是在西滬港的海區網箱內試養虎斑烏賊。記者在現場發現,這里養殖的虎斑烏賊個體明顯小于“臭皮匠”。經專家組現場驗收,這里的虎斑烏賊平均胴長11.1厘米,平均體重0.168公斤,育成率為33.2%。據介紹,受海區潮汐影響,養在網箱里的虎斑烏賊活動強度大大高于養在水泥池的烏賊,因而生長周期要漫長一些。
至于本次試養育成率不高的原因,申屠基康認為主要是“鳳凰”臺風帶來的強降水,使海水鹽度劇降,造成烏賊大量死亡。而臺風之前,兩個試養場的成活率在80%以上。目前,項目組已專門對此進行了評估并制訂了解決方案。
專家組在現場驗收后認為,原生長于南海的虎斑烏賊在我市大規模人工繁育屬于原始創新,如今又在我市取得了試驗性養殖成功,這為今后大規模養殖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不但可以為浙江省增加一種水產養殖新品種,而且可以引領和推動我國烏賊產業的發展,在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按照計劃,我市明年將推廣虎斑烏賊的養殖試點,并將開始有利于大規模養殖的室外池塘養殖。屆時,甬城市民將有望品嘗到這一高檔優質的養殖新品種。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