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價格跌銷量增 “今年的蟹銷路好,近一個星期平均每天銷售500斤左右,收入5萬余元!”10月27日,綿陽市游仙區石板鎮大閘蟹養殖戶黃金高興地說。今年初,石板鎮多方考察后引進了大閘蟹養殖項目,共投放60萬只蟹苗于河內。按照“公司+超市”為主,“零售+品嘗”為輔的銷售模式,該鎮已銷售大閘蟹1萬余公斤,實現銷售收入200余萬元。
秋風(微博)起蟹黃肥,目前正是大閘蟹上市高峰期。10月26日上午,成都市青石橋水產市場來往人群川流不息。
“三兩以上的大閘蟹價格降得最兇,三兩左右的每斤池邊價從150-160元降到80-90元。不再有禮品券預訂,高檔餐飲對大閘蟹的需要量少了。養蟹的越來越多,養殖戶虧得比較厲害。”青石橋水產市場A區60號攤主介紹說,由于普通消費者增多,一到二兩的蟹價格堅挺,價格略有上漲,銷量也很不錯。
行情 斤兩小的不降反升 營山縣大閘蟹養殖戶楊長軍告訴記者,受江蘇蟹的價格下滑影響,剛開始起網時,三兩的母蟹每斤只賣到98元,現在又漸漸回升到108元,二兩左右的則是58元。截至目前,他已銷售1萬斤左右。按5萬斤的全年總產量來算,今年他的銷售額能達400多萬元,所以還算穩得起。
在水產經銷商看來,大閘蟹價格整體下滑,未必不是好事。“我們在青石橋做了6、7年,積累了很多老客戶,一些酒店預訂規格小的蟹來做自助餐,成本不高,檔次卻一下就提高了,規格在1.3-1.8兩的,每只10元錢。只要有蟹膏蟹黃,雖然小也是受歡迎的。所以最近每天都有進貨,量走得挺快。”青石橋水產市場賣蟹的老板邊說邊敏捷地給蟹捆上線繩。
家住成都市的邢小姐告訴記者,她前一天買了10只蟹,家人吃了覺得不過癮,當天特意趕來再買10只:“二兩多的大閘蟹,20元一只,價格比往年優惠很多,味道也很好。”
省水產局水庫處工作人員尹黎光認為,隨著消費回歸理性,禮品蟹制造的市場泡沫破碎,有助于大閘蟹價格正常化,從而培育真正的消費市場。其間必有一段震蕩期,但只要不期待暴利,踏實做好生產,該產業在四川仍會是條康莊大道。
供需 市場很大,產量很少 省水產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年全省大閘蟹產量為287噸,2013年為379噸,比上年增長32%,按此增速預測,2014年的產量也僅在500噸左右。增幅雖然已經很大,但是相比全國數萬噸產量,絕對數量仍然很少。此外,川蟹所占比例也小,其中成都產量143噸,南充71噸,眉山44噸,資陽30噸。
與養殖的“小眾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眾化”的消費。據成都水產行業協會統計,今年僅成都一市,大閘蟹的消費量就將達到1200噸。
正是看到這一巨大市場前景,才不斷有養殖戶躍躍欲試。
“如果養殖成功,川蟹比江浙蟹更有優勢。肉質更鮮美,還可避免長途運輸造成損耗。但技術和管理是個坎。”楊長軍指出,即便聘請江蘇富有經驗的養殖專家,如不了解四川氣候水文,也會走彎路。比如江蘇光照足,四川陰天多,水草種植難度就大得多。此外種苗飼料、生物制劑等都要重新建立體系標準,簡單套用就會出問題。
“此外,還要處理好養殖基地和附近居民的關系,否則難免有偷蟹、破壞設施的情況。金堂豐潤大閘蟹合作社就通過招工、分紅等形式讓利于民,為自己在當地爭取了較和諧的發展環境。”尹黎光說。
品牌 多元格局有利川蟹上位 在青石橋市場,記者發現,首屈一指的大閘蟹品牌“陽澄湖”并沒有經銷商,有些只是以此為噱頭,河蟹市場呈現“百家爭鳴”的狀態。
“這有利于川蟹創造自己的地域品牌。”尹黎光指出,四川沒有陽澄湖那樣面積大、適于大批量養殖的水域,成都、眉山、南充等養殖地分散,規模都不是特別大,難以抱團共建地域品牌。各地只有自創品牌,比如金堂豐潤合作社的“資水河”、營山的“營漁”大閘蟹都有了注冊商標,經過三四年發展,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市場美譽度,“在百家爭鳴的格局下,大家起點一樣,都憑借質量和服務征服消費者。”
尹黎光透露,經權威美食協會的鑒定,川蟹味道比江浙蟹還要好,肉味回甜;加之四川河道眾多,有自然條件的優勢;不利因素是,相比較大宗水產,其投資和風險也相對較高,價格易受外部波動;整體來看,因為有了相當基礎的消費人群,該產業的利潤率是能夠保證的。該負責人建議,養殖戶應綜合考慮自身條件與行業的契合度,來選擇是否入行投產。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