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水產論壇網友“較真的水貨”
我不是一個專業的水產養殖專業畢業的人,是跨界而來的水貨。憑著高中生物競賽累計的扎實生物基礎和一股較真的精神,首先進入了羅非魚領域探索鏈球菌病害。由此在一線服務經驗統計對比中總結出一些發現,再讓發現回到實踐中驗證發現,如此循環。因為我從02年到今天一直在羅非魚行業中學習探索,由于我涉及領域滲透到種苗培育、飼料營養、病害藥物、流通銷售和養殖管理,我能在彼此相關中發現一些獨立探索的人難發現的細節。一層一層的剖析試驗,我算是發現了羅非魚鏈球菌的所謂病根(還沒到底,只是到了一種一般人忽略的角度和深度,還在深探中)。在這些羅非魚的病害探索中總結一套思維(哲學是思維的科學,是貫穿所有學科的科學)。由于經受不了對蝦的利潤誘惑和技術挑戰誘惑,我從今年年頭進入了對蝦養殖,開始了對蝦病害探索之路。套用羅非魚的病害成功探索思維,在此談談我這一年來的學習總結心得,望各位對蝦從業人士多多無情甚至殘酷地拍磚交流,一起探索。
首先我談一下我對病害三要素的理解。環境、體質和病原。我認為體質與病原是一種攻防關系,環境是大推手。病原的強弱是相對體質強弱而言的。沒有絕對強的病原和絕對強的體質。這兩個因素都是在環境中受環境因素(溫度、氧氣、酸堿度、總堿度、有機質、礦物質等)影響而動態變化,所以環境是個大推手。到底這三要素如何具體相關?看下面分析。
病原
這些年病害的猖獗,一直在討伐病原。眾多專家或大神級專家都在研討病原,那些分子層次的科學我也說不了。我就是知道病原即使存在變種而變強,也不可能天下無敵。這病原必然是過去有,現在有,以后也會有。而且養殖水域中病原基本無處不在,要滅絕病原是生態學不能做到的。哪怕是工廠化養殖,我也認為是不可能滅絕。病原有賴以生存的條件。比如弧菌是細菌,是分解者,那么只要有有機廢物就是有存在的條件。哪怕可以做藥敏針對滅了病原,藥物對蝦的傷害導致這蝦也算殘廢而不值得養了。何況,現在病原是一個還是多個都沒統一論斷。所以我不側重探索殺病原之路。我側重的是成就病原猖獗的環境條件探索,我側重的是養護層次的體質探索,側重的是綜合防御病原的運用探索,所以在病原處輕輕飄過。若想探討病原,我建議去找胡路怡。他是國際級別的對蝦學者。接觸研究病原的國際大師多,和拜讀的論文多。
環境
從整個中國養蝦地區來看,越是早發展對蝦養殖的地區,對蝦就相對越難養。廣西地區比湛江地區珠三角地區和海南地區發展對蝦養殖相對遲,這幾年相對而言好養。新興的江浙一帶就成功率更高。比如江蘇如東小棚在今年火爆,就是因為這成功率高而火爆。才開始的東北地區對蝦養殖不止成功率高,而且產量還能到達兩千斤土塘一畝。這些新興的地區似乎在上演曾經輝煌的而現在一敗涂地的地區的歷史。而很多養殖的資深人士現在過著游牧的養殖方式,去尋找處女地開展對蝦養殖。即使去越南去菲律賓馬來西亞也不是什么新鮮事。國內的游牧部落就非浙江佬莫屬。曾是扎堆廣東,現在扎堆廣西,也許某一天在東北發現浙江牌車牌遍地。而且許許多多行業人士也說環境惡化是一個重要因素。可見環境惡化是一個基本不爭的病根。到底病根的深層是什么?是環境的理化指標惡化還是滋生潛伏病原數量巨大?
上面都是從大局去看環境差異而推算,在生產一線的具體案例中大家也普遍認同養蝦得水穩定,水不穩定容易發病。比如天氣突變導致的環境突變,比如倒藻導致的環境突變,或比如用投入品導致的環境突變,比如......這些環境突變有個共同點,不是增加了蝦的環境對體質負擔,就是增加病原的殺傷能力。這就是在破壞病害三要素中的體質與病原的抵抗平衡。新的攻防強弱關系導致了悲劇。這是在環境大推手下改變的。比如高溫低氣壓導致的水熱分層導致底層相對氧氣不足或底泥耗氧增加或滲出更多氨氮亞鹽硫化氫等理化指標毒素。還有比如倒藻后水質凈化渠道受損而導致水質急劇惡化和病原猖狂。藻類是吸收氨氮硝酸鹽等水體氮源的,所以倒藻就少了凈化渠道。還有藻類是最主要的氧氣來源,氧氣少了,氧化有機廢物和毒素就少原料了。所以一倒藻,氨氮亞鹽就暴增。這些無機毒素加劇了解毒器官肝臟的負擔進而導致體質下降。還有現在熱議爭議的藻毒素,也是加重解毒器官的負擔而導致體質下降。還有本身倒藻的死藻就是一種含氮豐富的有機質,除了惡化進一步惡化水質,也培育了病原。我從一些做科研的人那里了解到,他們監控下的水質在藻活力旺的時候,弧菌的含量很少,但藻類老化后就發現弧菌數量急劇增加。分解者,以有機質為食,所以藻類倒的時候,就是促進分解者弧菌繁殖的時候。恃強凌弱是生態規則啦。這蝦不就慘羅。這些是從面上層次看水變,下面從細節看環境。
藻類。現在無論是專家和廠家和養殖戶,都認同硅藻是最好的藻?墒呛迷咫y培,培了也難養。其實我看,不必太糾結完美。硅藻雖然從營養上還是從凈化環境上都是首選藻類,不過不是非它不行。老在那里折騰這水,就是在搞不穩定水質,先搞死蝦啦。營養結構決定生態生物結構。高位池或膜池是一個沙漠,營養全靠人工添加。不熟悉肥水產品的營養結構和持續效果,即使用了培了硅藻,也不知什么時候倒藻。不停追肥,不知什么時候過多導致藻旺而歇。藻越濃越需要肥。微生物代謝快,變數大,人是很難控制的。而且越是單一的生態就越是脆弱。草原可以一年旱災變沙漠。雨林會因一年旱災變沙漠嗎?所以我認為不必極端追求完美。多樣性和適應性的藻相更好。至于土塘,泥土的營養結構是決定藻類結構一個重要因素的。珠三角很多地方容易發藍藻。那是那環境因素主導的。磷多的地方容易爆發藍藻,但不是絕對的。因為藍藻和我們認為的益生藻類是有競爭關系的。藍藻生存能力強不表示必然是優勢。藍藻一般需要磷多,因為它能固氮,所以這是它競爭為王的籌碼。藍藻一般需要無風浪環境,因為有些藍藻能覆蓋水面排擠其他藻類采光。但藍藻是否就是一種十惡不赦的藻呢。行業很有爭議。在此不展開。至于渾水養蝦和無藻養蝦這種特殊類型呢,也不展開。可以拍磚專題討論。暫時粗粗分享到此,總結藻類要穩定多樣性才能養好水質,這么養蝦的基本前提才能確立。
菌類。大家一直只是重視出了問題后的用芽孢桿菌和光合菌處理水質。甚至是用強氧化劑殺了重做。我不太能接受殺了重做的法子。都求生態穩定性,這種殺了重來的做法就是一種違背生態法則的用法。哪怕后期補充的復合菌是多么厲害的組合。一個池塘的生態結構是由這里面的一些相關因素牽制平衡的。生態強調適應性,殺了后補的菌株也許是不如本有生態菌菌群的。哪怕是出了什么情況需要消毒,我認為還是創造一些益生菌需要的條件來誘導回復。當然,添加菌種是調補生態位的一種比較好的快速辦法。不過沒有適應其益生菌生存的條件,那怕加了又有什么用呢?還有,不是只有藻類會倒藻,菌類也會倒,就是俗說的敗。藻類缺乏生存條件比如礦物質或碳源也或光就會倒藻,菌類缺乏其生長的碳氮也會敗。比如現在火熱的生物絮團技術就是一種養菌的技術。在科研層次我了解到。這些菌的代謝快,控制不好就容易敗。他們有監控設備記錄這些菌團的活性,發現波動是很大的。在養殖一線,我們一般都是累積了一些水質廢物后一次性添加菌類處理。在一些碳氮比相對不平衡的水體就需要添加糖類調節菌類的菜單了。
菌藻平衡。我們的生產一線無法做到絕對的藻相水或菌團水,我們的水體都是菌藻共生的狀態。其實我們更要接受現實,誘導菌藻平衡。這種水體平衡是一種養護層次的平衡,不要等了某些物質累計后一次性處理這種波動式。生態學講求物質循和環能量流動。在這條鏈中我們只是需要維護通暢。而不是在某些災難前的神乎其技地處理。你的養殖環境安安穩穩,你的蝦相對也安穩多了。
底泥。前面說的都是水,其實水的源頭是底。無論是菌是藻還是原生動物,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家,底泥。(這是土塘的。高富帥的高位池不在此談論范疇。)新塘一般好養兩三年。因為底干凈,所以潛伏的病原少,還有水質不容易壞。沉淀的淤泥富含有機質,是病原的溫床,是氨氮亞鹽等毒素倉庫,還是氧氣大債主。什么弧菌纖毛蟲等都在這淤泥里活得滋潤。若在冬季農閑時期翻耕暴曬氧化,雖然第二年不如新塘好,不過比不處理好得多。因為那些有機質和毒素會在空氣中氧化分解,一些微生物也會在陽光中的紫外線下滅活?墒嵌镂r太誘惑,很多人舍不得放棄而從來沒有曬過底。只要繼續養,欠的氧債總要還的。不還,這債主會不定時來要債的。不要以為增氧機多就可以任性。機械增氧的效率相對不高,在特殊情況下是沒法單一滿足這分期付款的。比如陰雨天或大悶熱天。再多得機械增氧也滿足不了消費,而且增氧機增氧是有死角的。只要一次的意外就能讓一池蝦冒大險。假若遇上連續陰雨后倒藻,那倒霉羅。看著氧氣監控的指數能發心臟病。所以建議心態或心臟不好的養殖戶要常備速效救心丸。蝦本是底層動物,在精養養殖模式下,讓底層的生物負載超倍地增加,后繼排泄又成倍地增加,遠遠超出養殖生態的凈化能力和負載能力。所以在一次養殖周期結束時還不處理池底債務,只會讓后面養殖風險越來越大。而相對高位池來說,底的干凈是最大優勢。可是高位池的優勢是排掉負擔,劣勢也是排掉資源。高位池的水前期不容易培,養殖過程也不能以穩。那是因為高位池少了淤泥,也少了緩沖的資本。沒有了緩沖調節,全靠人為控制。人們總以為控制得了生態,其實只是抓著尾巴而已。一次失控就是一次挑戰。而且高位池的貪婪產量對環境的要求更高。氧氣自然不用說,那些微妙的礦物質營養呢?不要以為人工飼料能提供所有營養。不說沒有發現的營養指標,就是那些發現的營養指標在現在的生產工藝下也是沒法滿足的。一些微妙的營養元素對健康的影響是可以很大的。在魚的研究中就發現了。蝦這塊還需要繼續探索。不過這是體質范疇,不在此段展開。針對兩種模式下的淤泥,土塘因為積累而背上包袱,高位池因為拋掉包袱而自找麻煩。其實兩種模式各有利弊,我們只需要不回避缺陷針對根本地調控,還是可以玩的。只是不能摳門,也不能貪心。摳字得個騰,貪字得個貧。
體質
說起對蝦的體質。大多數人就想起蝦苗。在我的眼里,蝦的體質有三個階段,一種是遺傳體質,一種是育種體質,還有一種是養殖體質。選育指標是有得有失的,F在的蝦苗針對抗病毒選育,自然抗菌能力就相對下降。還有一個重要選育指標是生長速度快,這些也在選育中犧牲對蝦的抗菌能力或者綜合非特異性免疫能力。所以前提是蝦的抵抗力下降是一種普遍問題。不是哪一家蝦苗廠的問題,是一種源的問題。當然蝦苗的抵抗力與育苗環節也很有關系,F在蝦苗環節的抗生素育苗和高溫育苗問題是普遍存在的。然而無論哪個廠都有爛苗和好苗,這是育苗過程決定的。蝦苗業內人士也承認,現在的病害猖獗,蝦苗是有關系,不過不是最主要關系或重要關系。同一個廠的同一批蝦苗,有賣到珠三角的,有買到廣西的,有賣到江蘇的。若蝦苗該負重要責任的話,這批次的蝦苗若養不好該是都養不好。卻總體相對而言,新區域的成功率就是高些。和上面環境與病害大局的關系中有說明。所以說,蝦苗質量是很有關系,但總的局面不是蝦苗質量所決定的。而在病害三要素關系中,病原必然是針對弱的體質下手的。是什么導致了對蝦的體質變弱呢?上面有提到環境因素對體質的影響。那拋開環境負擔的案例統計看。高位池的底干凈,病原少毒素也基本沒。在環境穩定的狀態下,對蝦很多也難過一個月的。難道EMS就是那么不可抵御的嗎?那些過了關的對蝦又是怎么過的?很多人做病原的研究,沒有體質做研究。因為病原容易數據化,體質怎么評價。繘]有人對體質做數據化研究。行業雖然沒有找出答案,不過把問題鎖在一個區間了。EMS,對蝦早起死亡綜合癥。大家都探索病原這殺手,我在糾結體質這層防御。種苗的先天體質是基本相同的條件下也養殖效果差異巨大。環境突變導致的體質變弱存在,但不是必然出現條件。那什么導致了對蝦的種苗后養殖體質變化呢?是飼養過程出現的,那是否是飼料營養不均衡問題還是環境營養物質不夠而導致呢?還是人為操作失誤導致惡果?沒有做過太多資料收集,好像也沒有多少人重視這個問題。行業多是在說蝦苗問題、病原問題、環境問題或人的問題,沒有人說是飼料問題或環境營養問題(對蝦從水體吸收一些礦物質)。飼料的工藝問題導致高溫營養物質變形或損耗問題是現在飼料的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在一些前沿性的科研人員或者養殖戶在試驗養殖過程的飼料添加來保健,就是所謂的飼料后營養平衡技術。這些技術太新,能參考的案例很少。不過這技術確實出了些效果。到底這技術出效果只是特例還是有什么相關,還是需要繼續關注。我也在探索中。時間精力問題,暫時只能分享到此。
一些熱門模式
如東小棚模式。現在如東小棚的成功率高成了行業膜拜的模式,聽聞廣東有人在模范養殖。我的認識中如東小棚的優勢有三:一是在于小而好控制優勢,二是新開發的環境干凈優勢,三就是有干凈的地下水源換水優勢。不過我預測明年如東小棚神話也許就破了。新環境一般好不過三年。池塘老化積累的毛病慢慢就顯示出來。因為那邊泥土多是沙泥土,藏污納垢很明顯,而且現在的養殖戶因為依賴優勢而成功而不重視潛伏的危機早處理。因為水淺,在高溫季節這毛病越發突出。地下水資源是有限的,某天地下水資源衰竭就是此模式凋零時;蚴浅靥晾匣瘯r是這模式凋零時。
漳州小高位池模式。高位池,不存在底質污染。而且小面積漏斗底好集污。水質,小則好控制,出了意外也好一下子換水。不過這種高位池不是人人可以擁有。養殖水面是小,不過總使用面積不小。需要儲水池沉淀凈化調整沙濾后的水質。這種單位面積的高產是在于面積的聚合圈養。水質的穩定不在于保養調節而在于大排大灌。是高富帥中的土豪。不是人人能玩的。
無藻養蝦。這有高位池的也有土池的。都說水質不穩定是導致多病的因素,那無藻了就是穩定多啦。不養藻,只養菌。高位池通過投入品做人工水色,或者室內養殖。少了藻類產氧氣,對機械增氧依賴比較大。近年來的微孔增加技術的推廣促進了這模式的發展。土塘無藻養殖基本就是渾水養蝦。也是同樣的原理,就是通過懸浮泥顆粒遮光抑制藻類繁殖,必要時還殺藻。這無藻養蝦,不只是因為水體中藻類不穩定導致水不穩定而舍棄藻類,還是因為現在流行一種“藻毒素”說法。這個藻毒素爭議話題行業沒有定論。我的態度就是哪怕藻類有毒也不是全部有毒。這蝦在自然環境下的優質食品怎么就都成了毒食?也許是因為倒藻滋生病原;乇芰丝梢砸蛩毓倘缓,不過投入控制必須細致。我知道江門有個老板的渾水養殖連續成功賺錢。不論藻毒素是否是真問題,這穩水優勢是很突出。
生物絮團技術養蝦。這兩年非;鸬脑~匯。生物絮團也是無藻養蝦的一種高產模式。只是這種養殖方式現在更多是科研層次而已。運用層次效果怎么樣?操作難度如何?數據資料太少。不過我知道很多很多勇士都做了炮灰。使用糖蜜補充碳源養菌,這糖會不會也養病菌呢?生物絮團的生物量那么大,耗氧那么大,代謝率那么高,變數那么高,稍出點意外還能給補救的機會嗎?哪怕在實驗室的精細操作下可行,若不能落地給群眾利用。它也只是深度研究菌的效能而給其他運用做指導。就像服裝設計元素不一定是獨立運用,而是給借鑒利用一樣。太新的東西,我還在考察。
工廠化養殖。聽說今年廣東就投資接近十條的生產線,F在工廠化補貼厲害,到底多少條是真的是搞真養殖的不太清楚。不過起碼帶出一種新技術。工廠化養殖的水分段處理,最后給養殖環境一個五星級的水平。到底這對病原的控制效果有多強呢?是否滅絕了病原就能養蝦成功了呢?要命的病原沒有了,爭議的藻毒素也沒有了,什么水質毒素也沒有了,氧氣那么充足,假若這五星級的呵護都不能養出蝦,問題出在哪里?我身邊十公里內也有一條,雖然很神秘地悄悄進行,不過內部透露也不會那么成功。也許是新建設調試階段吧。這新東西留個大家太多的期盼,繼續關注就是。
所有的病害離不開病害三要素,病原,體質,環境。唯物辯證地去分析表象總結本質,本質再回到實踐驗證出現象統計分析總結本質,如此循環,總能越辯越明。起碼能圈出個范圍。望大家一起來探索吧。為了我們都追求的養殖成功和利潤。分享你們腦子里的東西吧。
溫馨提示:本文謹代表作者的觀點
中國水產門戶網獨家報道,如需轉載請標明出處!
評論列表 | ||||
|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獨家報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