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曾雄飛在三棟鎮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帶領金鱷科技和愚公研究所進行科技攻關,成果豐碩,令人關注
76歲,是享受天倫之樂的年紀,但曾雄飛卻在從國家科研單位退休后,扎根惠州繼續戰斗在科研一線,而且成果豐碩。他是龍川縣第一位北大生,同時也是新中國最早培養的科學家之一,長期從事國家重大項目研究,獻身國防建設,發揚“兩彈一星”精神,獲多項重大發明專利和應用突破以及多項國家級成果獎。1997年開始,在惠州三棟,自掏腰包搞研究,奔波于書房、實驗室和實驗基地中,鑄就兩座高峰——發明氨基酸碘和創立新原子論,被業內稱為“常青樹”和“國寶”。同時,他還帶領子女一起走上科研道路,他的家庭成了名副其實的“科學家”。
龍川第一位北大生
1938年,曾雄飛出生在龍川一個農民家庭。“父親曾信發教我識字,我4歲就能背誦《增廣賢文》,父親覺得我是個讀書的料,就說,無論怎么困難,也要供小雄飛上學啊。”
不幸的是,他6歲那年,有條毒蛇侵入鄰居家,父親聞訊幫助捉拿,不幸被咬傷,治療無效去世。母親鄭新添靠兩畝地,養活一家6口人,生活非常困難。次年,仍把他送進村里初小上學。眼看要小學畢業,要到十里外去讀高小,家里付不起那些費用,就讓他輟學。
1949年龍川解放了,村里辦了高小,曾雄飛繼續學業。1951年,免試進入龍川一中。1956年,曾雄飛即將高中畢業時,母親因病去世,家中只剩下祖父母和兩個妹妹艱難度日。“1957年大學考試的作文題目是‘母親’,我就寫了自己的母親”,當曾雄飛接到北大錄取通知書時,他既高興又茫然,家里沒有進京的路費,最后是靠互助組的鄉親們給他湊齊的。
曾雄飛腦海里有揮之不去的畫面,離家時,祖母站在門前目送孫子進京,沒想到這次竟是永別。當時曾雄飛心里埋下一個心愿,因為自己承載著一代農民的苦難和寄托,將來一定要報效祖國。
到最艱苦地方去
1957年9月,曾雄飛走進北大化學系,適逢共和國落實12年科學規劃之際,國家需要培養大批科技人才。北大增設國防專業,學制改為6年,除了數理化基礎課之外,還學推進劑、燃燒、爆炸、高速反應動力學和沖擊波等課程。曾雄飛說,當時刻苦學習,涉獵范圍廣泛,還獲得參加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研究的機會,并被推薦任北大廣播臺編輯等。
靠著每月16.5元的助學金,曾雄飛讀完了6年的大學課程,打下寬厚的知識基礎。1963年北大畢業要填志愿,曾雄飛選擇到最邊遠的地方去,進入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工作,長期從事國防科技研究。期間,他出色完成我國原子彈高能炸藥的研制和爆炸力學研究的任務。文革期間,他受到沖擊,但絕不放棄對科學的追求。他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都用在多學科理論研究上。
和他一起奮戰的還有他的愛人曾彩英。經鄉人介紹,曾雄飛認識了比自己小8歲的曾彩英并結婚。曾彩英回憶說:“當年我挑著擔子,到蘭州和他結婚,第一個小孩出生后,他明確告訴我,他要開始安心搞理論研究,沒空抱小孩。為了工作,他經常埋頭苦干,有了兩個小孩后,四人都靠他一份60多元的薪水度日。”曾彩英笑稱,嫁給科學家,真得很辛苦。
創新養出“科技蝦”
因為心里一直懷揣著為祖國做貢獻的愿望,在蘭州、西安等地的研究所工作時,曾雄飛為國家的軍用、民用科研項目作出了巨大貢獻。2009年,曾雄飛終于實現了自己的愿望,領軍創立了對蝦科學養殖模式。
這段故事要從曾雄飛退休講起。1993年爆發的病毒性蝦病,讓全國蝦農遭受巨大損失。1994年,曾雄飛退休,他說:“即使退休也不能荒廢我的科學研究,反而退休后有更加大的研究空間,選什么來研究,這就要看國家急需,我之可能。”于是他開始了治療蝦病的研究。
研究蝦需要實驗基地,也需要經費補給,但曾雄飛沒有申請國家的一分錢。1997年底,他決定飛回家鄉廣東養蝦。他靠著發明碳素墨水獲得專利積累的6萬多元,另外和老伴曾彩英省吃儉用積攢下的2萬多元,在三棟鎮創辦了惠州市三寶生物化學科技有限公司和愚公研究所。這公司是人人動手,曾雄飛說:“僅清理雞糞就用了一周時間。大家搬磚、和泥,建實驗室、搞生產線,主攻目標就是研制防治對蝦爆發性病毒和病菌的新藥。”
十幾年,科研經費靠公司經營得來,科研人員除了曾雄飛自己,還有兩個好徒弟:兒子曾江和女兒曾燕。在父親的鼓勵下,他們在重點高校學習了藥物、生物化學等相關專業,回來與父親一起搞科研。
為了研究,曾雄飛到養殖條件較差的湛江吳川租了養殖場,和兒子兩個年頭沒有回惠州過年。憑借執著和堅持,歷經13年,終于發明“氨基酸碘絡合物”,獲中國和美國發明專利,形成三項國家標準,在水產養殖業大面積推廣應用,降低了蝦病的爆發率,培育出健康的“科技蝦”,也增加了蝦農的收入。現在,女兒做助手搞研究,兒子則在惠東平海養蝦基地駐點。
科學特種兵
在曾雄飛的書房里,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各種類型的書籍無所不包。現在,曾雄飛用電腦打字,用英語寫論文。女兒曾燕很崇拜父親:“爸爸的知識面非常廣,那么多專業,好像樣樣都懂,同時還很勤奮,不間斷學習,他所有的論文、著作都是自己在電腦上敲出來的。”
近幾年,曾雄飛一心做基礎理論研究。廣東科技、科技日報、科學時報等報刊成為展示他科研究成果的陣地。他的專著《新原子論及其應用研究——油氣成礦爆炸地質動力學理論》(2008年)出版,震動了學術界。他在這本書的扉頁上寫著“獻給奔流不息的東江”。
中國是全世界遭受震災深重打擊的國家,汶川大地震更深深地觸動了曾雄飛,他曾經下定決心,停下其他的研究工作,投入到地震基礎理論研究中。他說,經過6年鉆研,自費投入50多萬,根據汶川地震和世界百年大震的豐富資料,建立了定量的地震爆裂動力學理論,不僅可實現地震的預測預報,同時能幫助找到更多的油氣資源。
曾雄飛不僅提出了新原子論,還對文明進程規律做了深入研究。曾雄飛說:“原來是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在現在所處的信息時代里,能源危機和環境惡化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未來將是‘空天文明’,即天空不再有煙,不再有這么多污染,這將來自技術對能源的高效利用,比如能源來自碳聚變,在理論上是能實現的。只要我有一口氣在,就會繼續做相關研究!”
在做基礎理論研究感到勞累時,曾雄飛放松的方式是寫對聯詩詞,填詞作曲。“這是我調節生活的方式,詩歌或者歌詞都是真實生活和科技心路的寫照”。曾雄飛一首《無題》詩中,說自己是“科學人,書寫科學人生,像一位特種兵,總在沙漠中搏擊”。
曾雄飛說,那種“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攀登”的兩彈一星精神,早已融入他的靈魂,也是支持他不斷創新進取的動力源泉。“我只希望,用盡一生來做科學研究,不在乎其他,不圖名利,只要成果能為老百姓造福,就知足了。”當記者離開時,曾雄飛又回到老房子的書齋敲字去了。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