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產到戶”使他滋生養魚念頭
提起如何走上養魚的道路,喬毅洋現在還記憶猶新:“我沒有什么文化,那個時候飯都吃不飽,哪里還有錢去讀書,現在的條件好了,家長都盼望著子女能多讀書,有多一些文化。”
他說:“我剛結婚不久,就開始實行包產到戶。這個政策好啊,不用再搞集體吃大鍋飯,我就分到了家里的一頭豬、一輛自行車和集體分給的1.2畝地。”盡管窮,老喬卻有了奔頭。他想:如果把這1.2畝地拿來種糧食,收來的糧食只能吃上半年就又要向他人借糧食了,那個時候糧食才一兩角錢一斤,而魚肉卻是3元錢左右一斤,也就是說一斤魚肉可以買30斤糧食,那么一百斤魚肉就可以買到3000斤糧食,倒不如把這1.2畝地用來養魚。說干就干,老喬和他的妻子自己動手,把1.2畝地改造成為魚塘。
二、沒有本錢 他從下河摸魚賣起家
魚塘是改造好了,魚苗從哪里來?這又是困擾老喬的一個問題。為了籌錢,老喬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先下河溝摸魚賣,等湊到了本錢再養魚。“我從小就喜歡到河里去摸魚,這也算是我的一個興趣了。”老喬開心地說,他是個摸魚的能手,在河溝里看到的魚,都不能逃出他的手掌心。“我一天至少可以摸到兩三條魚,就有7、8斤的重量,然后我就叫我的老婆拿去賣,我就又去摸魚。”為了籌錢,在白馬鎮的大大小小的河溝里都能看到他摸魚的身影。
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后有一個不平凡的女人。老喬的妻子李群英提起和老喬一起創事業的那段日子,幸福地笑了:“有苦有甜!”為了幫助老喬賣魚,李群英每天都會騎著分家分來的自行車騎上好幾個小時到樂山市里和峨眉去賣魚。雖然每次只有兩三條魚賣,但都會有20、30元的收入。李群英說,為了籌錢,他和老喬平時都會省吃儉用,她出去賣魚的時候都會帶上一點饅頭,餓了就就著自己帶著的一瓶水啃一口,就連她生第一個孩子坐月子那段時間都舍不得割一斤肉吃。“就這樣,我們一分錢、兩分錢、一角錢、二角錢好不容易攢上了800元錢。”
三、艱難起步,他發現另有商機
有了800元存款,心里踏實了很多。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在老喬準備拿這些錢去投資養魚的時候,僅六個月大的女兒卻生病了,而女兒這一病幾乎花光了所有的錢。“從醫院給女兒治病回來,我們就只剩下一塊錢了。”
四、老喬的夢又破滅了
“沒有了本錢,我想到去當時的井研大佛魚塘去做事情,這樣可以賺點錢來養家糊口。在成家之前,我經常去那里,看別人養魚。那個魚塘有10幾畝吧,我就去那里做事,一來可以學經驗,二也可以學技術。就在那里,我喜歡上了營銷這個工作,因為我發現營銷比養魚賺錢。”就這樣,對養魚很有興趣的老喬又轉頭學起了銷售這個工作。而且干這個營銷工作一干就是24年。“我就是在井研大佛幫他們搞銷售,學會了很多的銷售的訣竅。”在井研大佛干了一段時間,老喬就把掙來的錢拿來買了700多斤魚,便是由于養魚技術缺乏,這700多斤魚基本死光。“我們又不得不借糧食來過日子。”
五、面對失敗,老喬又該如何選擇?放棄還是堅持?
“繼續干下去,我一邊在井研大佛魚塘從事營銷,一邊照料家里的魚塘。我沒有什么知識,但我在井研大佛魚塘學到了經驗,我就用這些經驗來養魚。”
六、功夫不負有心人,養魚夢終成現實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7年,他養的魚畝產500公斤,賺回了“第一桶金”,于是他大膽承包了100多畝水庫來擴大養殖規模,家里的人手不夠了,他還雇了幾個人來幫他養魚。就這樣,他的生意是越做越大,周圍的相鄰也來向他討取致富經。
在他的帶領下,60多戶鄉鄰干起養魚這一行。而他自己的魚塘每畝產量也從800公斤上升到1000多公斤。為了開辟市場,喬毅洋把白馬的魚運到成都市場,這種無污染的丘陵淡水魚深受消費者歡迎,商販們紛紛向他訂貨。
養魚的人多了,魚的產量自然增大,而魚的價格也逐漸減少。本來以為可以帶動相鄰們走了致富的道路,卻沒曾想,大量的魚出現了滯銷的情況。如何打開銷路?是困擾老喬一個大問題。
七、打開銷路 難忘九死一生
為了考察四川周圍省市的市場需求,他帶著老婆一起出去了解銷路。憑著老喬以前從事銷售的時候發展的關系鏈,他得知云南、貴州的人很喜歡吃淡水魚,需求量也很大,于是又和老婆一起去尋找銷路。
“我們第一次去云南考察的情景現在都記得,那個時候我們坐的是長途汽車,我們坐的汽車的坐位上很多跳蚤,咬得我都受不了了,但是我看他,像一點事沒得一樣。云南那個天好熱哦,我們一去,很早就出來考察,尋問需求量,一直到晚上很晚才回旅館睡覺,好累喲,他受得了。”李群英告訴筆者。就這樣,老喬一步一步地打開了銷路。“我們的相鄰現在是不愁銷路問題,他們的魚一到收獲的時候,我們就雇車,然后運到貴州、云南、重慶那些地方。”
2003年是老喬一家永遠難以忘記的一年。為了把魚送到云南,老喬那一次是親自出馬,經過一天多的行程以后,司機犯困了,開著大貨車的同時睡著了!而老喬就在司機的旁邊,老喬也熬不住了,也睡著了。只聽“嘭”的一聲,大貨車撞在了懸崖上的一顆大樹上,當時鍋口般大小的樹被撞斷,大貨車對直翻在了10米下的大河里,老喬順著打開的窗也掉在了河里。萬幸的是,河里的水并不深,醒來以后,老喬只覺得全身疼痛厲害,自己全身是血,老喬咬著牙,朝司機劃去,司機已是血肉模糊,他叫了叫司機,司機沒有回答……
老喬托著疼痛的身體,劃到河邊上,用自己最后一點力氣叫“救命……救命啊……”路過的人發現了他們,然后報了110,老喬才得于一救。
當時,老喬的大女兒剛在讀大專,而小兒子也正在讀幼兒園,既要伺弄魚塘又要照顧孩子的李群英接到親戚的電話后,腿立刻就軟了,當時就從樓梯滾了下來……
“我的心揪著痛,當時我就以為老喬離開我們了,心里想著啊就是為了打開銷路東奔西跑,才讓我們老喬送了命。就想馬上趕過去看看,結果他們開車的把我直接送到火葬廠,我又癱軟了。直到看到我們親戚,他才告訴我說老喬在醫院。”來到醫院,看到血肉模糊的老喬,得知老喬有7根肋骨斷了,李群英又是一陣心疼。“經過幾個月住院才好啊,真的不容易,真的是九死一生。”
八、致富不忘鄉鄰,帶動家鄉經濟發展
有了自己的魚塘,也能打開銷路,眼見著周圍的人都養魚了,每次都要從別的地方買飼料回來,很不方便,老喬又想到辦個飼料廠。
“2007年,我開始辦的飼料廠,我們每天都會有到少20噸的飼料銷售出去。”老喬告訴筆者,他一年僅銷售飼料就能賣上1000多萬的毛利,還有自己的1000多畝魚塘也能賺300多萬的毛利,兩項加起來毛利一兩千萬。自己致富的同時,他希望家鄉的人都能致富。
一些鄉親想干但缺資金,喬毅洋先后將400多萬元的資金借給樓子村黃河、萬井村周德金等100多戶農戶,讓他們也嘗到養魚致富的“甜頭”。每年,他都辦水產養殖技術培訓班3至5期,免費組織養魚戶學習。自己掏錢請技術員上門為養魚戶查治魚病,釋疑解難。
當老喬聊得起勁的時候,他的兩個相鄰來找他。準備向他的相鄰了解他們如何評價喬毅洋的時候,他們因為忙沒有來得及詳細地說,他僅說喬毅洋真的是個大好人,周圍的人要修魚塘,是喬毅洋借錢讓他們修,并告訴他們,有錢的時候再還,他們平時來買飼料也不用出現錢,相當于是不用本錢來養魚,本錢全是老喬幫他們墊付,賺了錢了,有了利潤再還。
在他的帶動下,白馬鎮漁業逐步發展壯大,目前有養殖戶近800戶,分布在市中區、井研縣、峨眉山市、夾江縣、榮縣等區縣,養殖水面近2萬畝。
對于自己現在的成績,喬毅洋并不滿足,“我現在最大的希望是把我們的飼料廠壯大起來,今后還想要培養一批生產飼料的專業人員,打出自己的飼料品牌。”
養魚一點通:
以魚養魚就是把不同的魚混養在一起,充分利用水體和天然餌料,以達到高產目的。
鯉魚、鯽魚它們是水底“清潔工”,棲息在水底并攝食底部的殘餌和腐殖質,充分利用水體中殘余的有機物,能大大減輕池底有機物的腐化分解,凈化水質,減少魚病發生。
鱖魚、烏鱧、加州鱸它們是水體中的“除雜先鋒”。其性情兇猛,能大量攝食野雜魚、小蝦等,適當套養三者之一,既可控制野雜魚蝦的生長繁殖,減少與主養魚爭食爭氧的競爭壓力,又可利用天然動物餌料增加產魚量。
白鰱它被稱為水體“過濾器”。適當套養白鰱可充分利用水體中的浮游生物等天然餌料資源,控制水體肥度,從而調節水質。同時,白鰱還是魚缺氧浮頭的“預報員”,當白鰱出現浮頭時,說明水體已開始缺氧,應及時采取增氧措施。
草魚、鳊魚、團頭魴它們被稱為水中“衛生員”。當水體中的水生植物過多時,可適當套養草魚、鳊魚和團頭魴,既可凈化養殖環境,又可利用天然餌料增加魚產量。團頭魴還吃草魚吃剩的碎草屑,鳊魚還喜食水中的藻類。
羅非魚它被稱為魚類“滅蟲能手”“警衛員”。它既食水中植物,又食各種有機碎屑、藻類和水生昆蟲,既充分利用了水體資源,又可調節水質。羅非魚常在水底挖巢,可以改善底質。同時,羅非魚喜食水中的魚虱、錨頭鳋等,能減少魚病危害。此外,因羅非魚容易受驚,它在水中來回穿棱游動可防止水老鼠偷食魚。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