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在廣東代表團的分組審議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鐘南山表示,“長得又肥又大的魚,我是不吃的。”因為被抗生素污染的非水源地水體通過生態循環仍有導致人體細菌耐藥性增大的可能。鐘南山認為,目前我國畜牧業、水產養殖業濫用抗生素現象普遍,是造成水體抗生素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3月8日《羊城晚報》)
從水體抗生素污染的狀況來推測水產養殖業濫用抗生素,雖然未必足夠嚴謹,但是從一定程度反映出水產養殖安全存在隱憂。如果對這一觀點能夠批駁,最有效的手段應當是水產養殖主要產區相應監測的平均數據。遺憾地,這是誰都無法給出的數據。毫無疑問,對于養殖業來說是一個難以自證清白的尷尬。
事實上,針對養殖業安全的流言由來已久,最廣泛最具有代表性的莫過如“鱔魚吃避孕藥”,而在養殖業看來,這其實是無稽之談,在養殖中根本沒有必要。但是,人們還是信了,于是不吃大鱔魚成了不少人避免受害的選擇。從某種意義來說,鐘院士“不吃肥魚”防范抗生素的危害,邏輯如出一轍。面對食品安全,院士與普通人一樣落入經驗判斷的窠臼,顯然不是一個人的非理性。
現代社會的安全信任,很大程度來源于對制度的信任。食品安全更是如此,食品從生產到餐桌,必須有一系列嚴格的安全標準和監督檢測程序來把關,并以此來倒逼種養和加工等環節的標準化生產,從而形成一套體系。只有在體系下生產出來的食品,安全的是大多數,問題食品才會只是“另類”,個別的食品安全事件,也只會是個案,不會影響到社會的信心。
而現實則恰恰相反,由個案醞變而成的行業性食品安全危機,并不鮮見。因為水體抗生素污染引出的水產養殖業抗生素濫用的問題,對水產業來說影響是巨大的,尤其是那些安全生產的企業將是無辜之傷。譬如,與鐘院士同組討論的有“羅非魚大王”之稱的陳丹代表認為“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養殖企業”,他們所生產的羅非魚出口到30多個國家,用藥是符合標準的,是安全的。他還表示,所有的出口企業都是標準化生產的。
這一場水產養殖抗生素濫用的討論,既包含著被夸大的隱憂,也展示出市場力量對促進食品安全的積極作用,對于食品安全的認識有著重要地啟示。一方面,食品安全既不是行業說得那么好,也沒有想像得那么糟。另一方面,推動食品安全監管與市場力量的融合,是構建食品安全的必由之路。如水產養殖業,不僅政府要主導生產標準化和加強生產環節的監測,建立市場嚴格地安全準入門檻和嚴密地監管體系,還應鼓勵和扶持養殖企業、養殖行業建立自己的安全標準,創建自己的品牌,讓安全的產品享有市場特權,形成良幣驅逐劣幣的產業環境。食品安全不能總靠經驗判斷,有力地政府監管和健全地市場秩序,才能釋放全社會的信任。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