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你們售后服務要跟進呀。”簡單的寒暄之后,坐在中間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便直奔主題,讓剛剛坐下的兩位年輕小伙稍顯尷尬。他叫葉春富,是陽西上洋一個100多畝高位池對蝦養殖場的老板,同時,“也做很多其他的生意,都是老板”。
“進入水產養殖純屬是自己的興趣愛好。”在其他領域做得風生水起的葉春富2006年進入水產行業,開了100多畝的池塘交給技術員去管理養殖,但結果并不讓他服氣,他認為“自己沒有在塘頭,就得多交點學費”。2011年他新建了一個100來畝的高位池養殖場,自己邊學習技術邊管理,想給自己一個答案。他發現越是自己養,就越是發現其中存在不少問題,槽點特別多。
吐槽一:售后服務不足 “現在售后服務能跟上的企業不多。你們海壹蝦苗是好苗,優勢是在中后期生長速度比較快,抗病能力比較強,但做得出好苗,也要做得好服務。”葉春富直言,而他所指的服務主要是指水質指標檢測標準等服務。“現在整體的養殖環境并不好,水質條件惡劣,90%的客戶都不懂水的指標,如果公司不帶動不做好服務,客戶都不知道具體養殖情況,養不出來時客戶就會埋怨。其次,按科學、高效的理念,還應有配套的技術。”他以測水來說,同樣的水,三家公司測出的數據相差非常大,“每個企業都有企業自己的標準,往往不知道該相信誰!”對此,他頗為無奈,“沒有統一標準,養殖戶們越養越盲目還不如不測。企業最好能按國家統一標準來制定相關檢測指標數據。”
吐槽二:養殖管理復雜 “養蝦是要了解整個地方大氣候、水源的技術活。”葉春富認為以前“好苗+好天氣,怎么都能養出來”,前幾年20個塘都沒有問題,近幾年氣候大環境不好,對蝦病害頻發,養蝦不單單是“靠天吃飯”,還要一套系統的養殖方案。概括來說,整個養蝦工程是一個系統,涉及“苗、料、管”三個層面。對于“苗”這一層面,葉春富一直很看重蝦苗的質量,有自己的一套選擇方案:他對比過不同廠家的蝦苗,大廠蝦苗的穩定性較小廠高,且在育苗過程中不會亂用藥。他坦言海壹的前景比較好,但需要加強技術服務,才能有更大的成長空間。在投“料”這一層面,他相信一分錢一分貨,堅持使用優質飼料。唯獨養殖管理太復雜了,沒有一套完善的養殖模式。這一個多月,葉春富把蝦場的塘全部改造一遍,包括排污、改底。兩口塘全部細分為6口塘,面積一畝多的土塘均配備了1-2臺增氧機,希望能有所改善。當問及放苗密度,葉春富笑稱“看心態”,“別人是20-30萬,我放15萬”。
吐槽三:蝦病預防難,掌握規律更難 相信大家都知道,養蝦最大風險是蝦病,發生在養殖前期即投苗之后50天內的蝦病最可怕最難治。葉春富認為:“現在很多養殖都是治標不治本。”舉個例子來說,對蝦病害頻發,大家都知道了是弧菌所致,就“老是顧忌弧菌,而不是找出弧菌的來源”;大家都知道去預防,“但沒有針對性,盲目預防。”葉春富希望能有針對性的預防,而不是每次等到害病了才去尋找解決方案,“厲害的師傅是靠預防,不是靠挽救。” 預防蝦病要立足于防、立足于早。葉春富直言自己新手上路,技術太皮毛了,要往哪個方向走,如何控制成本,如何預防蝦病,如何減弱惡劣天氣對對蝦造成的影響等等,這些難題都需要找一位專業的大師來指點,按照科學方法和技術來養蝦。
“養殖這塊很頭疼,98%的都是憑感覺。”除了大氣候環境和水源這些自然因素,葉春富覺得對蝦養殖的不可控因素太多了,給人一種運氣所致的錯覺。“我在這里養得好,在別的地方養不出來。”“同一個方法,第一造對,第二造不一定對。”他清楚知道養得好的大有人在,“養得好的訣竅在于親力親為。簡單養出蝦是不可能的,肯定有個經驗在里面。有時候不是單靠技術,主要還是找到規律。”好的技術、好的方法往往需要不斷的摸索、學習和總結。這需要長期的學習和積累。在被問到為什么明知道這么多難題還要迎難而上的時候,葉春富憨笑著說:“我這個人嘛愛鉆研,什么東西都有自己的標準。養殖這塊我認為潛力比較大,很多東西需要慢慢摸索,況且我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已經投進去了幾百萬,老是半途而廢不是我的風格。”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