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刀魚開捕已半個多月,但長江揚州段的大多數漁民依然在觀望。不過,也有少數漁民出江“嘗鮮”,2兩以上的刀魚在本地能賣到3500元/斤。不過,長江口刀魚已掉價,2兩以上的刀魚最低只賣到500元/斤,而在往年,同樣大小的刀魚曾賣過8000元/斤的“天價”。
有價無魚
目前本地刀魚數量極少
邗江區瓜洲漁業村,漁民王明宏依然在家忙活,3月5日長江揚州段開捕以來,他沒出去弄過刀魚,“出去要運氣好,一天才能弄條把條,不劃算。”
王明宏說,其實現在揚州本地刀魚價格很高,“有個別漁民隔三岔五出去弄過,2兩以上能賣到3500元一斤,但數量極少,基本是有價沒魚。”
隨著氣溫上升,長江揚州段漁民已經做好準備,“也就在這個幾天,我們就會拍檔出去弄刀魚了。”漁民文成龍說。
身價大跌
8000元/斤掉至500元/斤
江都區邵伯鎮東風漁業村漁民常年在長江口捕撈刀魚。昨日下午,記者電話聯系上在長江口和南通捕撈刀魚的漁業村漁民。
在長江口捕撈刀魚的陳師傅說,眼下刀魚量還可以,“一天能捕撈4-5斤刀魚,2兩以上和2兩以下的大致各占一半。”
不過,長江口刀魚價格降了許多,“3月上旬,2兩以上刀魚還能賣到2000元一斤,但現在最低只能賣到500元一斤了。2兩以下最低只有200元一斤。”
而在南通捕撈刀魚的孔慶國說,他一天可以弄2斤多刀魚,“南通刀魚價格比長江口稍微高一點,2兩以上的1300元一斤,2兩以下的最低300元一斤。”
孔慶國回憶,往年在長江口捕魚時,2兩以上的刀魚曾賣過8000元一斤的“天價”,“那時有人買刀魚,大都是請客吃飯。”不過,隨著公款消費的禁止,刀魚價格持續下降,“2兩以下的刀魚,到清明后只有百把塊一斤,1兩以下的甚至只有幾十塊一斤。這樣的價格,普通老百姓也能吃得起。”
數量驟減
刀魚洄游之路“關卡重重”
刀魚平時棲息于近海,每年2月份開始分批從海洋進入長江,上溯至產卵場進行繁殖,形成一年一度的刀魚汛期,民間素有“清明前魚骨軟如棉,清明后魚骨硬如鐵”的說法。
不過,隨著刀魚種群數量的快速下降,刀魚已連續多年沒有在4月份之前形成過漁汛。并且,洄游到長江的刀魚個體年齡、大小也在減小。上世紀70年代,刀魚每年2月開始形成漁汛,3月中旬成汛達到高峰,成汛時間約20天;刀魚種群中3-4齡個體占80%以上,平均體長超過30厘米;最高年產量達3945噸。但近年來,漁汛形成推遲到4月上中旬,成汛時間縮短到3-5天,甚至不再有明顯的漁汛;刀魚種群以1-2齡個體為主,3齡以上者已屬少見;平均體長在20厘米以下。
漁政人員介紹,刀魚捕撈力度一直都非常大,刀魚從長江口洄游到產卵場,沿途要經過“重重關卡”,“過去,人們捕撈刀魚基本靠人力,網小網少,但現在捕撈都是靠機械,一條船可以拉大幾百米甚至上千米的網,而且是深水張網,這讓刀魚很難洄游到上游產卵。”
難自我復壯
水體污染物影響刀魚繁殖能力
刀魚親體原可以洄游到高寶邵伯湖、洪澤湖、駱馬湖,但因沿途閘壩阻隔,這些生殖洄游通道大部分都消失了,產卵場、索餌場、棲息地也紛紛遭到破壞,這直接導致了刀魚種群數量的急降。長江水利設施也縮短了刀魚的洄游“旅程”,原本長達近千公里的洄游路程,被縮短至現在的近百公里或幾十公里,這不利于刀魚種群的自我復壯。
此外,工農業廢水、機動船油烴類、生活污水、含磷合成洗滌劑等進入水體,而這些污染物通過食物鏈在刀魚體內累積,會侵害刀魚生殖腺,從而影響刀魚的繁殖能力。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