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濟南訊 山東淡水水產引種育種中心項目9月19日通過國家專家組驗收。作為江北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淡水引育種中心,這里年可繁育名優特淡水苗種5000萬尾,創產值190萬元,苗種將輻射周邊10個省、市。目前,我省每年大約80%的淡水苗種需從外省購進。
山東是長江以北淡水漁業資源較豐富的省份之一,但近年來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滯后,種質退化較嚴重,抗病抗逆性下降。目前我省能形成規模的淡水苗種場只有省淡水所和泰安水產研究所,其他市縣原有的苗種場基本上失去生產能力。引種育種中心項目建成后,山東淡水種苗長期靠引進的局面有望改變。
據了解,全省正常年景淡水自然水面達30多萬公頃。另外還有沿黃荒堿澇洼地近67萬公頃,宜漁煤礦塌陷地、廢窯坑等淡水水面6萬多公頃。2006年,全省淡水漁業產量達到ll5萬噸,其中捕撈產量12.8萬噸,養殖產量102.2萬噸。
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所長張建東介紹,我省淡水養殖從“四大家魚”為主增加到30多個品種,形成了以魚為主,蝦、蟹等特色養殖共同發展的格局。淡水名優水產養殖面積達近l0萬公頃,占淡水養殖面積的35%以上。“上糧下漁”、“上經下漁”等開發模式成為鹽堿澇洼地改造的成功路子;魚藕混養、魚鴨混養等農牧漁綜合開發模式迅速推廣,有效地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
但與南方省份相比,我省淡水養殖優質品種少,產業規模小。廣東省羅非魚年產量達44萬噸,產值超過l0億元,淡水南美白對蝦產量l7.2萬噸;福建的鰻魚產量9.1萬噸,烤鰻年出口創匯達4.2億美元;我省淡水漁業以“四大家魚”為主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羅非魚產量僅為2.6萬噸,南美白對蝦產量為1.6萬噸。淡水養殖業比重偏大,占70%以上,加工上不去,二、三產業發展滯后。
與海洋漁業相比,我省淡水漁業比重較小。除受水資源等客觀因素制約外,還有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條短,漁業產業化水平不高的原因。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