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5月2日上午,一艘350馬力的漁船緩緩駛進旅順口區一處漁港。靠岸后,劉尊華神情黯然地走下漁船,隨即便低頭朝家的方向走去。作為這艘巨大漁船的主人,他甚至沒有心情去觀看捕撈上來的海產品被抬下船。
“最近,魚太少了!我們這么大一艘漁船在海上漂了將近20天,只捕撈上一些‘魚食’(個頭小到只能做魚飼料的各類海產品),真的有些沒臉上岸了。”劉尊華無精打采地說,他這一趟海下來,不僅沒賺到錢,還賠進去大約10萬元。
事實上,今春以來,從漁港到魚市,從漁民到消費者都感受到了各類海魚捕撈量大幅縮減所帶來的壓力。在一聲長嘆之后,他們或都發出了共同詰問:魚都去哪了?
350馬力大船出海近20天
僅捕上20多條鲅魚
劉尊華是旅順口區雙島街道漁民,4月14日,當他指揮著自家的350馬力漁船駛出當地漁港時,胸膛里還激蕩著一股豪情。“開春以來,因為魚類等海產品太少,我們漁村里絕大部分漁船擔心出海作業入不敷出,于是都老老實實呆在漁港里。但我覺得,總有人會撒下‘豐收第一網’,如果冒險出去試一試,說不定就會成為那個幸運兒。”劉尊華說,遺憾的是,半個多月后,他當初的豪情就成了一種“悲情”。
“從4月14日~5月2日,我們在海上捕撈作業近20天,一共只捕撈上100多抬筐‘魚食’和20多條鲅魚,捕撈量少得讓我說不出口。”劉尊華介紹,去年同期,他的漁船出海作業20天的話,通常能捕撈上3000斤~4000斤鲅魚,外加少量其他種類的魚。相比之下,這一次,其漁船捕撈上來的不到100斤的鲅魚幾乎等于“交了白卷”。
“我暗自算了一下,這趟海下來,捕撈上來的‘魚食’以及那20多條鲅魚一共能賣2萬元左右,而350馬力的大船在海上行駛近20天,光油錢就得10來萬元。”劉尊華嘆息地說,這一趟出海,他恐怕要干賠進去約10萬元。
“今年開春以來,大連大部分漁港海產品的捕撈量都出現了明顯下滑跡象,尤其是一些魚類的捕撈量更是大幅縮減。”業內人士表示,海魚捕撈量吃緊讓很多漁民放棄了出海作業。
從漁港到魚市全面吃緊
大連魚市引入南方魚類馳援
海魚告急效應迅速從漁港傳遞到魚市,并且釋放出更大、也更關乎民生的壓力。“從3月份開海捕魚以來,渤海灣魚類的供應量就十分不足,初步估計,各類海魚供應量比去年同期約少60%左右。”位于大連灣的大連盛興水產品批發交易市場總經理荊義章表示,以該市場為例,目前,其每天海魚的供應量在150噸左右,而去年同期,則在300噸~400噸。
“150噸的供應量還是因為5月初這幾天,捕撈上來一些黃渤海海域的鲅魚和偏口魚,緩解了海魚供應吃緊的狀況。而前段時間,我們市場每天各類海魚的批發量僅為100多噸。”荊義章感慨地說,他進入海產品批發領域20多年了,從未遇到過像今春海魚捕撈量如此之少的情況。
渤海灣里的魚都去哪了?業內在望眼欲穿之余,只能另辟蹊徑來馳援大連的魚市。“渤海灣及黃渤海交界海域魚類捕撈量減少,我們只能大量引進南方產的魚類緊急支援本地魚市,以我們市場為例,4月份時,產自南方的海魚一度占到該市場海魚供應總量的80%左右。”荊義章介紹,近日,隨著黃渤海的鲅魚和偏口魚上市,其市場中南方海魚的占比才降至50%左右。
記者調查了解,與盛興水產品批發交易市場的情況相似,大連其他多家海產品市場的海魚供應量都比往年同期明顯減少,產自南方海域的黃花魚、鲅魚、刀魚等趁機大舉涌入,在大連攫取了“意外的春季商機”。
倒春寒推遲海魚洄游期
還是過度捕撈埋下的苦果?
今年開春以來,黃渤海海域中的海魚捕撈量為何會大幅減少?多位資深漁民認為,今年開春后,一度出現“倒春寒”天氣,即使近期氣溫回升迅速,但海水溫度仍比去年同期偏低,這就導致海魚數量減少,以及很多魚的洄游時間推遲。
“以5月初剛批量捕撈上來的渤海及黃渤海交界附近海域的鲅魚為例,今年其洄游期就比去年遲了半個月左右。”資深漁民老汪表示,現在,新鮮的黃渤海鲅魚還只是初期少量上市,后期其捕撈量究竟會有多大尚不可知。
另外,業內人士也表示,由于前些年過度捕撈等原因,從總體趨勢來看,最近幾年,很多渤海灣海魚的捕撈量確實呈逐年減少的趨勢。這種大趨勢與今年的氣候等因素疊加出了“綜合效應”,從而使得今年多種海魚的捕撈量明顯萎縮。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