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走進位于高要金渡鎮腰崗村斑點叉尾鮰混養技術養殖場,看見數十畝魚塘緊挨著分布在周圍,放眼看去似乎與普通養殖場并無兩樣。
“表面上魚塘看似沒什么特別,但這水底下卻是‘大有文章’。”養殖場場主杜志雄告訴記者,他的魚塘采取的是一種高效環保的混養技術,畝產魚可達2500公斤,比普通單養模式的產量翻了3倍多。“混養模式不但高效,而且節水環保,養出的魚也特別健康。”5月8日,記者來到這個采取混養養殖場,了解這種養殖模式當中高產的秘密。
傳統單養模式或污染魚塘水
據了解,該養殖場養殖的魚品主要為斑點叉尾鮰,是農業部推介的主導品種,適宜全國各地的池塘養殖。另外,我市地處于粵中西部,氣候溫和,陽光充足,“三廢”污染少,水質清新,水資源豐富,更為斑點叉尾鮰的養殖提供優越的生長環境,因此我市不少魚塘主對叉尾鮰有一定的養殖基礎。
近年來,由于羅非魚鏈球菌病害暴發,市場收購價格較低,盈利空間較小,而斑點叉尾鮰和鯪魚的市場價格向好,養殖意愿不斷提高,出現部分羅非魚養殖戶轉養斑點叉尾鮰現象,全市斑點叉尾鮰養殖面積不斷擴大。“目前,我市斑點叉尾鮰養殖面積8000多畝,產量4940噸,但每畝平均產量只有600公斤。”市水產技術推廣中心推廣部部長徐培品介紹說,目前大部分叉尾鮰養殖戶以單養模式較多,部分會搭配羅非魚去養殖,但這些方式還不夠高產,而且養殖魚的生活環境多有“污染”情況。“叉尾鮰排出的糞便無處可去,唯有沉下水底,造成水質較差,不利于魚的健康生長。”
搭配養殖,讓能量巧妙循環
近幾年,市水產推廣中心技術團隊在杜志雄的養殖場中推廣試驗斑點叉尾鮰的混養技術,并取得不錯的效果。
據介紹,這種技術采用斑點叉尾鮰為主養魚,主搭配鯪魚,再配以鰱魚、鳙魚等多種魚類,是一種多營養層次的綜合養殖新模式。“魚的生長習慣比較特別,就像咱們的樓層,它們也會分水層生活,且不會越界。”徐培品介紹說,斑點叉尾鮰生活在上層,而鯪魚則生活在水下層,且鯪魚會以上層魚沉降下來的排泄物為食,從而起到了魚塘清道夫的作用。
如此搭配養殖,無疑降低了投料的用量和成本。“塘里的上層魚只需投放一些魚料和青菜給它們吃,而下層魚就不用管了。”徐培品說,該模式可使投入到養殖系統中過剩的營養物質成為另一種養殖生物的營養來源,物質和能量在系統內部循環獲得更充分的利用,進而減少養殖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保證養殖業的低碳、高效、生態、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水體良性循環,讓魚多吸一口“活水”
在養殖過程中,每隔15-20天,魚塘要投進微生態調節劑、養殖環境調節劑去調控水質、改良底質,抑制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質,凈化養殖池中的排泄物和殘餌,促進養殖生態系中的正常菌群和有益藻類活化生長,保持養殖水體的生態平衡。
另外,在這種混養模式下,水體含氧量保證也十分重要,據杜志雄介紹,他打理的60畝魚塘中,每3畝養殖水面就配備了3臺1.5千瓦葉輪式增氧機,從而最大限度地保持水體溶氧充足,及時地、經常地消除氧債。“在平日還會視水質變化和水源質量,對魚塘水實行有限量適度換水,保持水環境的良性循環,保持魚類正常生長。”
搭配生長,內部消化,科學干預,適度換水……如此操作下,魚塘的水體得以煥發新的活力。“通過科學與自然的方法結合,現在魚塘內的水環境得到了良好的活性循環,養殖的成本大大降低,而且養的魚也可以多吸一口‘活水’,產出更高,魚也更鮮活健康,賣得價錢也就更好了。”杜志雄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