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湖北黃岡市黃梅縣黃梅鎮苗竹村,據黃梅縣城不足10公里。該村村民石歸中,從2007年利用自己承包的60畝水田開始養殖小龍蝦,經過幾年的探索與研究,開辟了一種全新的養殖模式,收獲了較高的經濟效益,也帶動了周邊幾個村的小龍蝦產業發展。我們認為這種模式很實用,特別是對土地流轉困難、有發展欲望但資金缺乏的養殖戶,能夠讓他們較短時間擴大規模,獲得成功。現將石歸中養殖的經驗總結如下,供大家參考。
在養殖小龍蝦的道路上,石歸中也像很多養殖戶一樣,經歷了許多的辛酸:2007年,石歸中將承包的60余畝水田挖溝整改后,以每公斤30元的價格從外地購回600斤所謂的高產小龍蝦蝦種。養殖一段時間后,發現購買的小龍蝦繁殖率和生長速度還沒有溝邊捕獲的野生龍蝦快。第一年以失敗告終。2008年,石歸中嘗試進行圍養,投資約3000元購置了網布等物件,在稻田一角圍出大約3畝面積進行試驗。由于投放的種蝦密度大,圍網內的水深不夠,水草沒種足,5月份氣溫一上升,小青頭蝦沒有避暑的地方,死亡率高,到6月份時,圍網內基本沒有小龍蝦。
2009年,黃梅縣水產局安排潘彩虹對石歸中進行一對一技術指導。經過外出學習、參觀,以及參加水產局組織的專家培訓等,石歸中的小龍蝦養殖終于有了起色。到2012年,小龍蝦養殖畝產120斤,其中8錢以上的大蝦占70%左右,產量與產值都上了臺階,效益明顯提高。
2012年后,石歸中的養蝦池周邊的低湖田已經全部開發為了水稻田,想擴大規模很難。怎么走出用田的困境呢?石歸中想到了一個新辦法:合作種養,一塊田,兩家種。
說干就干,石歸中首先和村里的親戚朋友協商:種植戶種植水稻,水稻收獲后把土地交給養殖戶養殖小龍蝦。次年小龍蝦收獲后 6月20之前,將稻田耕翻平整好,歸還種植戶。因為養殖小龍蝦需要挖環溝,如果種植水稻減產,養殖戶負責賠償。這樣種植戶既節約了請人翻耕平整水田的成本,同時收入又得到了保障。就這樣,石歸中成功說服了5家人,將200畝水稻田交給他。
有了水田后,2012年9月,石歸中投資5萬余元,對200畝低洼田進行了改造,用挖機在稻田四周挖深水圍溝,在溝間栽上油草和水花生,在淺水區播撒了苦草種子,并及時投放了種蝦。由于管理精細、投放合理、環境適宜,小龍蝦吃得飽,住得好,自然長得好,價格也高。而種植戶在接受稻田后,小龍蝦又成了水稻田里的“滅蟲靈”和“除草劑”,種植戶減少了用藥成本;同時由于邊際效應明顯,水稻的產量并沒有減少。到2013年底結算時,除開開挖環溝、投放苗種、平整田地的所有費用外,石歸中還獲利10萬元,種植戶的效益也提高了150元/畝,真正實現了“一田兩用、兩家豐收”。
嘗到了合作種養的甜頭,石歸中更是干勁十足,一門心思要將小龍蝦養出成效,帶領周邊村民發家致富。
2013年,石歸中的完全利用了本村的低湖田,合作養殖規模擴大到800畝;2014年,石歸中更是與苗竹、苗咀、濱湖、段圩等相鄰4個村村民簽訂了1600余畝低湖田的合作種養效益,實現了規模化生產。到2014年底,石歸中合作種養總收入超過100萬元。
在自己發家致富的同時,他對周圍想發展小龍蝦養殖的村民給予充分的幫助,在他的帶領下,周邊22戶村民也在陸續開展小龍蝦養殖。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