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400多平方米的育苗工廠里,18個大水泥池里剛孵化出來的泥鰍苗孑孓般在水中游動。
5月15日,劉斌定睛看著水里的小生靈,心里就涌動著成就感:“這是用大學學到的知識頭回搞工廠化育的泥鰍苗,估計至少有80多萬尾,按一畝3至5萬尾計算,起碼可養20多畝。”
今年35歲的劉斌,是崇仁鄉良種場的80后農民。高中畢業時雖沒考上大學,但心里卻藏著創業夢想。先在縣城學了3年汽車修理,又到深圳一家汽車維修店打了3年工。積累了一些錢后,2003年買了一輛農用車跑運輸,同時挖了20畝魚塘,搞起了水產養殖。“把運輸賺的錢,作為養魚的投資。”劉斌說。
誰知“吃魚容易養魚難”。塘按標準化建了,魚兒卻嬌得很,七病八病的,大得也很慢。“原來養魚僅有水遠遠不夠。”劉斌說,“書上找不到答案的,就去向縣水技站老師請教,照著老師的話去做,果然病好了,魚也大得更快了。可2010年6月19日那場大洪水,卻把20畝的魚全部沖走了。沒得魚利,卻虧大了去,當時真想洗手不干!”
幸虧縣鄉村干部關心,他們還陪省水產部門領導來看望、鼓勵,加上有每畝標準化魚塘1500元的補助,劉斌咬咬牙,又重建了48畝魚塘,繼續他的淡水養殖業。幾年下來,平均每畝魚塘賣魚純收入都在3000多元,年養魚總純收入達14.4萬多元。2012年下半年,劉斌見市場上的泥鰍經常脫銷,每公斤賣到五六十元,稍遲去就賣光了,加上有初步的養魚經驗,就挖了幾畝塘試著養泥鰍。
泥鰍本來就是土生土長的東西,原來田里、田溝里到處都有,只是如今生態受破壞,變得越來越少、越顯金貴了。可誰知看似很賤的東西,一旦人工飼養就變成“嬌嬌婆”了。小苗投下好幾萬,成活的卻不多,原來外有泥蛇、鳥類等天敵,內有爛腮、腸炎等疾病,要賺泥鰍的錢就得有專門學問。2013年,已過而立之年的劉斌報名參加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淡水養殖專業大專函授。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亦有顏如玉。幾年的自學和面授,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劉斌幾年實踐中遇到的難題,都得以一一破解,原來深藏在心里的“帶動更多人養泥鰍致富”的“大話”也開始用行動變為“大實話”。劉斌說:“我不只是一名普通農民,還是一名共產黨員。黨員就要有擔當,就不能一心只為自己賺錢,還要考慮共同致富,共享小康生活。”
去年,劉斌的“信義養殖家庭農場”正式掛牌,他就讀的學院也把這里作為“新型水產養殖職業農民培訓基地”。為了心里的夢想,劉斌晚上讀書白天搞養殖,去年上半年投了28萬元籌建泥鰍育苗廠,今年投入使用。劉斌說:“原來泥鰍養得不順,除了技術缺乏外,種苗靠販子從湖北販來,水土不服也是原因之一。想要大規模養殖,首先得解決種苗問題。所以,要自繁自養,抓本地的泥鰍做親種,搞工廠化育苗,就是出于這一考慮。”
今年,劉斌3年大專函授就要畢業了,他的泥鰍自繁自養成功,可算一個合格答卷,養殖成功也可成為周圍村民仿效的樣板。“這時對眼見為實的村民說,‘你也養幾畝吧!種苗我這里有,技術不懂我教,你賣不了,我收購,都70塊錢1公斤了,養泥鰍準能賺錢’,也就有人信了。”劉斌說,“說不準,將來良種場就變成個養泥鰍的專業村了。”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