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悅悅再發聲:補帖加工廠,不如補帖無藥殘羅非魚養殖戶
4月15日,在羅非魚價格跌破4元大關的時候,網友“小悅悅”首次發聲:魚價再降,養殖戶堅持10天不賣魚,行情或出現逆轉。此后,羅非魚價格出現了反彈,上調0.1元/斤,并持續了10來天。但最近10天,羅非魚再次探底,又繼續下跌了0.15元/斤左右。
近日,小悅悅再次通過《農財寶典》發聲,呼吁產業鏈各環節共同來參與“這場羅非魚產業大革命”。
毫無疑問,羅非魚價格已經觸底,反彈一觸即發。然而,反彈原因僅僅只是因為兩點:1、魚少了,2、跌破成本價的時間太長了。當作為行業中堅力量的您聽了這話,是不是覺得啼笑皆非?但是,如果今天,包括所有羅非魚產業參與者、主導者、影響者,甚至管理者,不面對和解決當前我國羅非魚產業面臨的根本性問題,那么,未來三五年,羅非魚價格在某個年份或者月份,價格好一點,只會剩下一個原因,就是魚少了,僅此而已!如何避免這個情況呢?
首先,從養殖戶這個層面來說,筆者認為,導致今年羅非魚價格持續下跌的原因有:1、高溫病害風險防范,2、海南前期積壓羅非魚大量涌入兩廣市場,多的時候每天上百萬斤出島,3、本地養殖戶再一次恐慌性跟風拋售。歸根到底,是信息不對稱造成的。
所以,為避免這一情況,養殖戶必須對自己羅非魚情況有個全面、深入、準確的分析、判斷。養殖戶要了解的信息包括:這一茬魚的需求量多少,大魚需求多還是小魚需求多,投苗量比去年同期增減多少,國外的同品種養殖形勢,內外銷的增速,過程病害的損失率,有效、安全的防治病方案,每個月份的成魚上市量,加工廠的開工日期和加工量變化,影響行業的突發事件等。
這些信息都可以從媒體和企業獲得,媒體和飼料企業也有義務去宣傳和引導優化的健康養殖模式,讓養殖戶獲得更全面的信息。當把這些信息都搞清楚了,才能一切盡在掌握,不跟風、盲從,理性出魚。超跌的低價不是貿易商和加工廠定出來的、計劃出來的,而是養殖戶自己嚇出來的。
在苗、料、藥的選擇上,養殖戶也不要偏聽偏信。要多方、多處了解廠家規模、實力、質量、信譽,最好實地考察、核實后,再確定合作關系。必須保證是正規廠家,最好是大廠。否則,萬一藥殘超標,也不知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死不瞑目。
此外,筆者建議養殖戶可以長期摸索、培養、掌握最少3-4個品種的精養和混養技術、方法、習慣以及流通市場行情走勢積累。這樣,可以在每一茬收成結束后,通過幾個品種的全面信息對比,分析、判斷到底下一茬,是單一精養哪個具體的品種,或是分塘養兩個品種,還是直接混養,當然混養比例也會因為環境、習性和行情變化、波動較大。
而行業協會如果能夠在價格上有所協調和引導,也將讓羅非魚的流通環節信息更透明。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湛江分會在上個月就出臺了一個合議:從4月25日開始到5月10日,羅非魚產品銷售價統一上調至1.9美元~1.95美元/磅。這走出了行業協會對價格引導、協調的第一步,如果未來能把這種統一行動擴展至全國,那么羅非魚的流通環節就會更加規范、有序。
對于加工廠來說,可以和大養殖場協議保底價收魚,但前提是大養殖戶必須提前簽訂保利收購合同,并交付違約押金,額度在0.5-1元/尾。因為以前有不少加工廠嘗試過保底價收魚,但最終,加工廠都變成弱勢方。市場價高了,魚農賴皮,不賣給你了,加工廠是“正規單位”,耍不了賴皮;當市場價低時,加工廠老實按約辦事,最終虧得一塌糊涂。
最后,我們來說說政府層面,首先要進一步健全對使用違禁藥品的立法,強化和透明執法過程和結果。嚴厲打擊制、售、用違禁藥者,亂世用重典。當然,需要3年左右的過渡期,逐步循序漸進。
盡管在藥殘檢測方面,我們一再提倡要提升加工廠的藥殘檢測技術,縮短檢測時間,合格魚才收。但是,如何規范養殖層面的用藥問題才是最根本的。國家與其補貼羅非魚生產、加工一體的企業0.1-0.2元/斤,不如在中國羅非魚產業的升級轉型期,拿點專項資金補補無藥殘羅非魚養殖戶,可能才是更有意義和價值的宏觀調控。
對外,再通過外交公關手段,為中國羅非魚爭取一個寬松的出口環境,尤其是美國、墨西哥、非洲和中東等主要出口國。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國的對蝦養殖實踐技術,豪不夸張地講,其實在全世界都是數一數二的啦。筆者斗膽猜測,如果用養蝦的技術、方法、理念來養羅非魚,是否投苗密度可以翻幾番?養殖周期可以大幅縮短?餌料系數可以大幅降低?產量可以大幅提升?成活率、成功率可以更高?……比如說循環流水、中央排污、少量多餐、輪捕輪放、立體增氧、冬棚反季節等技術的應用推廣,均可參考、借鑒,敢于創新、大膽突破,值得期許!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