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洋村水庫萬條死魚漂在水面上
相關部門調查:是養殖密度大缺氧所致 現已進行無公害處理
射洪縣青崗鎮小洋村村民老王向承包的水庫內投放了數十萬的魚苗。但讓他沒想到的是,這批魚苗竟然大面積死亡,漂浮在水面上。隨著烈日的曝曬,死魚不斷發出腥臭味,附近居民很擔心水庫的水質受到影響,發生次生災害成疫病傳染源。
2日上午,村民撥打市政府服務熱線12345求助,希望相關部門能到現場進行調查。針對小洋村水庫出現大范圍死魚的情況,射洪縣熱線辦立即組織了縣環保部門、縣農業局水產站、縣食藥部門及當地政府進行調查并處理。調查發現,死魚是因為天氣過熱,水庫水位下降造成養殖密度大缺氧所致。為控制死魚繼續污染空氣和水質,責任部門立即組織人員對死魚進行了打撈,并進行埋地無公害處理。
水庫成片翻起死魚
村民擔憂次生災害
6月1日,射洪縣青崗鎮溫度在28度左右。這天,青崗鎮小洋村承包水庫搞養殖的村民老王到水庫邊給魚喂食。在喂食后的晚上,水庫里的魚就有部分浮出水面成了死魚。
“夏季水庫里死一部分魚很正常,所以我當時也沒太在意。”老王對記者說,根據他以前養殖魚的經驗來看,夏季水庫里的魚都會死去一些,但他沒想到睡了一覺起來后發現,一大片死魚漂在水庫里,約有上萬斤。死去的魚被烈日一照,腥臭味不斷發散,附近居民都不敢開窗。
對此,附近的居民極為擔憂死魚出現次生災害變成疫病傳染源頭,便在2日撥打了市政府服務熱線12345求助,希望相關部門能及時地幫助處理死魚并調查死魚的死因。
水位下降養殖密度大
魚因缺氧大面積死亡
該熱線被受理后,3日,射洪縣熱線辦立即組織射洪縣環保局、射洪縣農業局水產站、射洪縣食藥局及本報記者進行了調查。在現場,記者發現村民反映的小洋村水庫位于一個山坳中,離居民區只有幾十米,水面上有著大量的死魚,這些死魚部分已經生蛆,死魚腥臭味在很遠的地方都能聞到。
“快把設備放到水中,看看是否水質受到污染。”一下車,射洪縣農業局水產站的工作人員立即把快檢設備放入水中進行檢查。通過檢測發現該水庫的水質未受到破壞。隨后,射洪縣農業局水產站、射洪縣環保局和射洪熱線辦的工作人員立即詢問附近居民,發現水庫在這段時間放過水灌溉,使得水位下降。最終,確定了此次大面積死魚的原因為水位下降,養殖密度過大缺氧而誘發大面積死亡。
組織人員打撈死魚
全部進行無公害處理
“死因雖然確定不是水質問題,但這成群死魚如果不及時打撈,一定會出現次生災害,變成疾病傳染源,威脅群眾的生命安全。”在確定死因后,射洪縣熱線辦立即與當地政府和參與現場的部門負責人一同商量如何科學有效地處理這成片的死魚,經過食藥部門和環保部門、農業部門的討論,最終確定以無公害土埋的方式第一時間進行處理。
隨后,各部門分工合作,查勘土埋的地點、組織人員打撈并聯系發掘機。經過30分鐘準備,數十人穿著救生衣到水庫打撈死魚,把打撈的死魚分為三個地點掩埋,徹底避免了死魚發生次生災害的情況。“看著死魚打撈上來并進行了掩埋,我們終于放心了。”一位村民如是說。
溫馨提醒
夏季是魚類生長旺季 也是魚病高發期
池塘和水庫養魚一定要調節水質科學投飼
夏季是魚類生長的旺季,也是魚病流行的高發期。為確保夏季池塘養殖魚類既快速生長,又能減少魚病的發生。射洪縣水產站提醒:一定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調節水質
一般來說,水色上午呈油綠色、下午呈黃綠色的水質較好。控制好水質的方法措施有許多,但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適時換水或加注新水。一般7~10天換水一次,換水量為1/5~1/4,始終保持池水的清新。2、定期潑灑水質解毒保護劑、有益微生物制劑、生石灰、沸石等水質改良劑來改良水質,一般每半個月左右用一次,每畝平均水深1米用生石灰20~30千克或沸石30~50千克(100目~150目的粒度)。3、適量施追肥,一般根據水色確定,要求量少、次數多,選擇在晴天追肥較好,始終保持池水有一定的肥度。4、控制大型浮游動物的數量。5、盡量多使用增氧機。6、如果氨氮、亞硝酸鹽超標,適當使用降解型水質改良劑,降低氨氮、亞硝酸鹽的含量,改善水質。
二、科學投飼
投飼嚴格按照“四定”原則,投餌時堅持慢——快——慢的方法。投飼量應根據天氣、水溫和魚類活動等情況靈活掌握,一般晴天多投,陰雨天少投,投餌量為魚體總重量的3﹪~5﹪,同時保證飼料質量,避免投料過多既造成浪費又敗壞水質。
三、防治魚病
一般情況下,每半月左右潑灑1次三黃精、五黃靈、氯制劑或聚維酮碘等消毒劑進行殺菌消毒,同時投喂藥餌,在餌料魚中拌土霉素或大蒜素等藥物,連喂3~5天。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