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娃娃魚還叫什么名字嗎?大鯢是它的學名,今后市場上銷售的人工養殖的娃娃魚應該有自己唯一的“戶籍”。昨日,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陜西省漁業局舉行新聞發布會,從6月1日起,農業部對娃娃魚的養殖實行標識化管理,為追溯起源,每條上市銷售的娃娃魚都有自己的“身份證”。
人工馴養娃娃魚成部分地區農戶“搖錢樹”
娃娃魚作為中國特有的兩棲動物,天然資源在歷史上相當豐富。由于過度捕撈、森林砍伐等原因,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后,娃娃魚天然資源出現大幅下降。上世紀80年代以后,娃娃魚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經過二十多年的保護和發展,其野生種群的主要棲息地得到保護,局部地區種群數量有所恢復;人工馴養繁殖種群數量大幅增長,在部分地區已發展成為一項新興產業,在培育養殖新品種、促進產區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當地農戶“搖錢樹”。
娃娃魚產值占陜西漁業經濟超三成
目前,全國已建立了53個涉及到大鯢保護的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到62.51萬公頃,約占全部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個數的25%。陜西省漁業局總工程師孫長銘介紹,陜西擁有大鯢自然保護區8個,人工放流大鯢6萬多尾。據了解,大鯢資源開發利用為陜西漁業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2014年全省規模化養殖基地達到高潮,有2000多處,家庭養殖達到3萬多戶,大鯢幼苗繁育突破400萬尾,養殖總量超過500萬尾,大鯢產品加工取得重大突破,產業鏈不斷延伸。2013年大鯢產值達到23.3億元,占全省漁業經濟總產值的39.4%。面對經濟下行、農產品特別是大鯢價格大幅度下滑的壓力,2014年我省大鯢經濟產值仍達到18.45億元,占全省漁業經濟總產值的30%以上,大鯢產業發展實現穩中有進。
唯一“戶籍”為每條娃娃魚驗明正身
為規范“養殖娃娃魚”及其產品經營利用管理,自6月1日起,國家實行養殖大鯢及其產品的標識化管理,每條上市銷售的娃娃魚都有自己獨特的“身份證”,上面有二維碼,可以查出該娃娃魚的來源、去向等,等到該娃娃魚上了餐桌后,“身份證”自動作廢,屬于一次性的。此外,經營利用和運輸具有標識的養殖娃娃魚,不再需要申辦相關審批手續,各地漁業部門也不再發放《經營利用許可證》和《運輸許可證》。據悉,娃娃魚是我國第一個采用標識辦法對其養殖產品進行規范管理的水生野生動物,養殖大鯢標識管理也是在加強野生動物保護新形勢下,探索如何更好地平衡保護與利用之間關系的一次有益嘗試,意義重大,示范作用明顯。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