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那個探頭是用來測溫度的,如果溫度過高,風機會自動開啟;手機上的這個APP是用來控制水處理設備的;這個車間天氣環境可控,天氣太熱要吹空調……”昨日,正值食品安全宣傳周期間,30余名市民走進水產科技園和養殖基地,通過了解魚類智能化喂養,感受和體驗成都水產養殖的食品安全。
記者看到,在水產科技園內,池塘都分別標有號碼,集中在后方的控制室里,由一臺電腦控制投料和清潔池塘。據水產科技園工作人員介紹,池塘里各種魚類混養,比如花鰱必須生活在中上層,吃藻類;鯽魚在底層,可以吃上層魚類的糞便,“每一個池塘都是一個小的生態系統,根據魚的食性來讓水環境平衡,形成生態循環,從而減少病死魚的概率。”記者了解到,在水產科技園,重點從事的水產動物的營養和飼料研究,為各種魚類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參觀工廠化養魚車間時,幾十條各類鱘魚正在五六米深的池子里悠游。聽著工作人員對鱘魚種類和知識的介紹,一些市民也發出了疑問,“聽說鱘魚是冷水魚,夏天氣溫會很高吧?”“是的,它們必須在水溫27℃以下才能存活,如果水溫偏高,我們就會給它吹空調。”
在參觀養殖區時,水深得已經看不見魚類,只見水邊的空心菜長得茂密,水中的儀器在不停運轉,而沿著道路上有10根黑色的管道延伸入水中,另一邊又有幾個凹地將糞便集中起來,整個池塘并不見有工人在工作。原來水中的儀器叫水處理器,是用來循環水的,“你們看,通過這個我就可以控制它了。”工作人員立即在手機上為大家演示了一番,市民們都嘆為觀止。而那10根黑色管道則是連接后方電腦,控制投料的設備,“僅一個工作人員就可以控制這些魚塘的投料和清潔了,如果出現什么問題,電腦還會自動報警。”
記者了解到,不管是水溫控制、投料的時間和數量,還是水的循環和清潔,都是一個較為科學的智能化控制系統。“由于有了一個健康的水環境,魚類的發病率就會大大降低,就可以盡量避免喂藥來減少發病率。”工作人員介紹。據了解,雖然目前只有部分養殖戶在智能化喂養,但在不久的將來,養殖戶都將會運用智能化喂養魚類。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