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七月,華南地區第一造蝦收成情況現已逐一放榜,成績不甚理想。從筆者了解情況來看,廣西北欽防地區(北海、欽州、防城港)頭造蝦養殖整體成功率估約在3成左右,廣東粵西地區不足2成,數據顯示珠三角也僅在4成左右,其畝產在300-500斤不等。
在整體病害高發、成功率普遍低下的養殖大環境下,近日筆者走訪海大集團服務營銷中心海鷗島養殖技術研發基地發現,仍有人做到畝產千斤、養殖成功率接近100%的佳績。
能做到如此成績的便是王豪杰帶領的基地科班三人組,團隊成員皆是高校碩士畢業。整個養殖過程,由王豪杰全程統籌養殖各項工作,其他隊友分別負責水質監測、飼料投喂等各項工作,尤其在標粗過程中對高密度養殖的把控;同時為了數據嚴謹性、可參考性,每日都要采集海鷗島養殖區域不同的水樣分析、對比、研究。
科班三人組
成活率將近100%
據介紹,目前海鷗島基地一共建設有33口池塘,水面面積265畝,該團隊共管理6口蝦塘,每口塘養殖水面為4畝并且配備葉輪式增氧機1臺以及水車式增氧機2臺,投苗期水深在1.2米左右,出于養殖水體承載力考慮,蝦塘放苗量在4—5萬尾/畝。
王豪杰提到,番禺海鷗島養殖區域地處珠江下游,純淡水養殖容易造成蝦體軟殼,因此需采取先標粗后養成的方式。標粗池投苗在小苗P10階段,苗種規格約為0.8公分/尾,投苗量在25萬尾/畝。經過30天標粗,規格達到450尾/斤時過塘,標苗成活率達到8成。
王豪杰
最終養殖結果,頭造蝦平均畝產在1000斤左右,養殖周期約70天(包括標粗時間),每口塘分批出蝦,最早一批平均40頭左右,往后大約30頭,6口塘平均料比1.1。據悉,由出蝦數據顯示對蝦成活率將近100%。
“按往年的經驗數據,存塘量達到300斤時,水質較難控制。今年第一造蝦預算畝產會在500斤,因為后期的水質一直控制較好,收成出乎了我們的預料。從目前的結果來看,現有的配置與技術條件下,產量還有提升的空間,接下來可能會把養殖模式稍做調整。”王豪杰認為養殖過程中采取“精養蝦塘”+“凈化魚塘”的模式未發揮最大作用,效益還有更大的提升空間。
提高水體承載力
王豪杰所說的模式,為在“凈化魚塘”中飼養適量大頭、白鰱、鯽魚700尾/畝,當檢測到蝦塘水質中懸浮顆粒、氨氮含量、活性磷等多項參數達到一定程度時,便抽取蝦塘水體與“凈化魚塘”水源交換。另外,養殖全程投放發酵料,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蝦塘的水相穩定,而且對蝦腸道飽滿、抗逆性增強。
蝦塘視角
“此造蝦的養殖過程采取‘凈化魚塘’與‘精養蝦塘’按1:2的比例搭配,在蝦塘畝產上達到高產,但整個養殖水面上并沒有達到最大效益化。”王豪杰稱第二造蝦會在“凈化魚塘”里嘗試增加羅氏沼蝦或者高檔魚類,并且比例做到1:4甚至更大。這些調整基于養殖過程的數據記錄以及出蝦的產量,同時也參考借鑒了其它養殖地區(比如中山的板芙、民眾、坦洲,珠海蓮溪,江門臺山、大敖等)的模式。
“參照過很多案例可以發現,珠三角土塘養殖在飼料投喂總量累積達到300斤/畝時,該養殖水體環境容易達到環境承載力的閥值,也是病害突發的關鍵點。”王豪杰認為養殖模式可以靈活調整,但需要有理論的指導和支撐。
復雜多變的養殖環境下,王豪杰并不看重如何打造“豐產穩產”的養殖模式,而是通過記錄養殖數據來分析水體養殖環境達到承載力的閥值因素,再針對性地調整模式并結合有效的養殖投入品來突破閥值,提高水體環境承載力從而使養殖效益更大化。王豪杰稱這種思路來源于海大“1+6”養殖技術理念。
日常記錄數據與清點工具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