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22點,海大集團(下稱海大)旗下珠海容川宣布鱸魚料和海水魚料降價350元/噸,而珠海海龍、廣州容川同時宣布對鱸魚料和海水魚料再次降價100元/噸。
緊接著,通威股份(下稱通威)旗下珠海海為跟進降價,海水A料再降價100元/噸。這是海大、通威在珠三角海水魚料連續兩天降價,二連降幅度達到350元/噸;比廣東粵海飼料集團(下稱粵海)7月10日降價300元/噸還要多50元/噸。
這意味著,7月10日晚間,粵海、海大、通威三大巨頭在珠海海水魚料市場的降價正在持續發酵、引起連鎖反應,或將成為華南水產料全線降價的導火線。
事情是這樣的:粵海、海大、通威7月10日率先在珠海海水魚料降價,而粵海的降價幅度不僅比海大、通威多50元/噸,而且同時宣布珠三角、粵東、福建地區白蝦料降價300元/噸,隨后7月11日中午恒興股份也宣布珠三角、粵東、福建地區海水料和白蝦料降價300元/噸;恒興的加入把這場價格戰推向高峰。
7月11下午6點,海大旗下珠海容川、湛江海大等子公司宣布華南地區蝦料全面降價,7月11晚9點左右,粵海宣布整個集團蝦料全面下降300元/噸,石斑魚料降價500元/噸;隨后海大、通威海水魚料二連降……
這場由珠海海鱸料價格戰已經波及華南所有特種水產料,從海水料到蝦料、混養料、泥鰍料、黃顙魚料、石斑魚料,從珠三角到粵東、粵西,再到向整個華南市場蔓延,而且澳華集團、江門明輝、珠海德海、珠海世海等企業紛紛跟進這場價格戰。業內人士估計,下一波降價可能將是今年已經三次降價草魚和羅非料。
從這場降價狂潮的背后,實質是兩大集團在珠海海水魚料的角力發展到華南市場的全面博弈。作為華南水產料霸主,但海大在特種魚料的市場占有率并不高;而作為特種水產料霸主,粵海在海水料擁有不可爭議的話語權。
海大高層對這塊市場的表現很不滿,所以這兩年開始屯守重兵進攻海鱸料市場,不但從粵海高薪挖人,而且增加廣州容川和珠海容川兩個品牌,謀求搶奪海水魚料霸權。
這兩年,粵海正在謀求大跨越大發展,淡水魚料是粵海未來的發展重心。而海大在淡水魚料尤其是華南淡水魚料擁有無可爭議的領導地位。因此,這場市場博弈,實際上是粵海和海大兩大集團各自發展的需要,都是在各自的劣勢市場。
海大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在淡水魚料市場已經占有比較穩定的市場,按戰略部署,下一步必然要向高檔料市場擴張,這是企業發展戰略和完善產品結構的必然結果。觀察人士認為,海大謀劃這場大戰已久。海大強攻海水魚料更是一箭雙雕的美事,一方面搶占市場,一方面拖慢競爭對手進軍淡水料的步伐。“珠海海龍亞洲最大單廠,但長期產能過剩,連虧兩年。海大急需增加海水魚料銷量,改變現狀。因此,調整了競爭策略:不惜代價,把質量做到最好。因為海大銷量量小,甚至可以不賺錢;去年海水料粵海升價,海大不升價,因為海大暫時沒想過在海水料掙錢;欠款額度比粵海還猛,本來粵海最近這幾年海水魚資金卡的比較緊了,但是海大攪局不得不讓粵海放寬資金政策。海大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把銷量做起來。作為上市企業海大資金實力雄厚,更看重長期市場份額,而不是短期利潤。
同為水產巨頭的粵海,不會坐以待斃。在去年穩住市場后,今年開始吹響反擊號角。并購中山泰山顯示了粵海進軍淡水魚料的雄心不可擋,而率先在蝦料市場降價更是反擊對手的重要舉措。
“海大在海水料市場份額小,挑起價格戰打擊粵海;而在珠三角、粵東甚至是福建地區蝦料市場,海大都長期霸占第一位置,粵海用意很簡單,就是在海大市場占有率高的地方降價。”之后,海大開始反擊,整個華南蝦料全線降價,而隨后的粵海更是整個集團蝦料全面降價,“普通淡水料很可能成為下一波”。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兩大集團都是用相同戰術。”業內分析師認為,海大和粵海在珠海海水魚料的這場攻防演練完全可以寫進教科書。從海大在水產版塊的戰略部署和產品結構來看,發展高檔水產料是必然結果,從這個角度看,在海水魚料上與粵海的競爭,是不可避免的。按照同樣的邏輯,除了粵海,海大今年在珠三角生魚料市場的槍口同樣瞄準生魚巨頭旺海。這次圍魏救趙式的攻防戰,是面對海大在高檔料市場的進攻,粵海率先反彈。隨后是否會有更多中小企業加入,尚待觀察。
作為市場霸主,受到各方挑戰是市場經濟下的正常表現。所謂的市場競爭指的是利益的爭奪,誰掌握了市場主體,誰就擁有更大的競爭能力。
不過,海大和粵海在這場大戰中都沒有輸家,在目前水產飼料大局還在變化之中,仍然處于大浪淘沙的洗牌進程中,“加多寶PK王老吉,和其正不見了”。在今年水產料競爭加劇,大北農等畜牧巨頭不斷進軍水產料的背景下,海大和粵海掀起的這輪價格戰,真正痛苦的是小企業,小企業未來生存壓力將與日俱增。“老大和老二打架,老三不見了。”這句名言,在水產飼料格局上同樣適用。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飼料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