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化養殖的小龍蝦池塘內,工人正在拋撒飼料。
小龍蝦、黃鱔、鯰魚都是盛夏季節的美味食材,目前申城街頭各種美味正在熱賣。不過,每年這個時候,網上一些傳言如“小龍蝦臭水溝長大”、“吃黃鱔別吃那些又粗又大的,都是用避孕藥催肥”、“鯰魚是最臟的魚”等又開始盛行。這些傳言是真的嗎?記者就此采訪了水產專家,教大家如何安全放心地選擇這些美味水產品。
小龍蝦煮沸10分鐘以上
長久以來,“小龍蝦生活于臭水溝,吃垃圾長大”的說法流傳很廣,但事實上,這是一種誤解。小龍蝦其實更傾向于選擇新鮮的食物,更喜歡清潔的水源,一旦水質受污染,小龍蝦的繁殖率、存活率和生長率就會明顯下降。
華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終身教授陳立僑介紹,全國不少地區的小龍蝦規范養殖后,小龍蝦成長環境和大閘蟹一樣,都是在池塘等水體養大,而且總體養殖情況是安全可控的。市場每年要消耗如此大量的小龍蝦,臭水溝里的那點產量怎么夠呢?記者從市水產技術推廣站了解到,目前上海并沒有規模化的小龍蝦養殖產業,市場上的小龍蝦絕大多數依賴外地,通過銅川、上農批、江楊等批發市場進入本市。
對于有人因吃小龍蝦導致橫紋肌溶解綜合征(哈夫病),陳立僑表示,食用科學養殖、經檢驗合格的小龍蝦是安全的,但由于哈夫病發病原因很復雜,可以肯定的是,從國內外研究發現,食用了受病源污染的小龍蝦和三文魚等水產品之后,患病的風險就非常大。不能生吃小龍蝦,也不能吃死掉的小龍蝦。相比哈夫病,將小龍蝦作為中間宿主的肺吸蟲更應當引起餐飲從業人員和消費者的注意。市食安辦專家提醒,烹飪小龍蝦,蒸煮溫度應保持在100℃以上,時間不少于10分鐘,這樣可確保殺滅肺吸蟲幼蟲,而用烤、炒或腌、酒漬等方法不能將小龍蝦體內可能攜帶的肺吸蟲幼蟲全部殺死。
在挑選小龍蝦時,市民有時會看見藍色的小龍蝦,有人認為這種蝦是受到了重金屬的污染,可能有毒。陳立僑表示,藍蝦并非有毒,只是小龍蝦的另一品種,事實上小龍蝦的種類有許多。根據小龍蝦甲殼內甲殼藍蛋白和蝦青素等物質的含量以及結合程度的不同,小龍蝦可以呈現出紅、橘紅、藍、青、白、黑等多種顏色。
據悉,小龍蝦對污染環境的耐受能力還體現在擁有良好的排毒能力,能把重金屬轉移到外殼,然后通過不斷蛻皮把毒素轉移出體內。即使不能百分百排出重金屬,小龍蝦體內富集的重金屬也大多集中在我們不愛吃的蝦鰓、內臟和蝦殼中,對于吃蝦肉的人而言,重金屬中毒的可能性極小。
鯰魚品質取決于飼養環境
上海水產研究所水產專家邵強表示,鯰魚是一種雜食性魚類,如今的鯰魚多是人工飼養,餌料充足的情況下,鯰魚不會選擇吃池底的腐食。即便是在自然環境下長大的鯰魚,進食腐食也是其在生態環境中的正常進食行為,因為鯰魚體內會分泌降解腐食危害的分泌物,轉化后的腐食反而成為其身體所必需的營養物質。
邵強同時也提到,鯰魚的畝產量較高,可以達到常規水產品的4-5倍,少數養殖戶為了提高單位產量,可能不會對鯰魚數量加以控制,這就意味著投入的餌料也將呈倍數增加。餌料的殘余、魚類的排泄物就可能污染水環境,并非鯰魚這種魚類本身有什么疾病,而是這樣的水環境可能導致其發生疾病。如果水環境變差,為了防止鯰魚的死亡,有的養殖戶可能往水域內投入消毒、抗菌素類藥物,這樣產出的魚類體內或有殘留物。所以,并非鯰魚這種魚類本身帶有什么疾病,只要生存的環境好,鯰魚仍是營養豐富的好食材。
鱔魚吃避孕藥是誤傳
“黃鱔吃激素類藥物是誤導,因為激素類藥品本身價格昂貴,幾萬元一公斤,添加在餌料里并不現實。”邵強介紹,黃鱔本身雌雄同體,生長過程中會出現性逆轉。黃鱔幼齡是雌性,等到性腺成熟產完卵,就會漸漸變為雄性。雄性體大,雌性體小。這就使吃避孕藥一說在生物學上站不住腳,因為避孕藥所含為雌激素,而黃鱔要變成雄性才更肥大,雌激素只能讓黃鱔更小。
黃鱔瘦小或肥大取決于品種、餌料是否充足、喂養時間是否足夠長等素。之所以現在市面上見到的黃鱔似乎個頭越來越大,這是因為以前的野生黃鱔無法從自然界中攝取這么多的營養源,而現在科學人工養殖普及后,餌料質量好,有專門的魚粉,而且飼料投喂量大,所以黃鱔長得就比野生的大。不過,盡管并未喂過激素類藥物,但個體很大的雄黃鱔,體內也會含有一些雄性激素,這是天然形成并非如傳言般人工添加。
黃鱔雌雄大小并無優劣,但從日常選購食材的角度,應根據市民的性別、年齡結構等特點對黃鱔加以選擇。邵強舉例說,男性青壯年食用大個體的雄黃鱔沒問題,而青春期的女孩就應該選擇小黃鱔,雌黃鱔的雌激素含量極其微少,有時甚至測定不出來,而且不帶有雄激素。邵強表示,個體相對偏小的黃鱔老少咸宜,比如一兩半到二兩的處在雌雄交界處的黃鱔是比較合適的。根據多年來有關抽檢結果,黃鱔也并未發現避孕藥成分。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