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在水產業的動保領域,連鎖經營(包括連鎖店、直營店、加盟店等形式)的模式越來越多。不管是像利洋、漁愉魚、好潤這樣規模較大、遍布全國的連鎖企業,還有很多5、6家店至幾十家店的區域性連鎖企業。
拋開上述幾家“巨頭”不說,就區域性的連鎖企業來講,想在較短的時間內做大做強,除了選擇相對較便捷的模式以外,最渴求的無疑是外來融資的支持。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在外部資本眼中,你的企業有多少價值?換言之,你所打造的渠道網絡,值多少錢?
對于渠道網絡的估值,首當其沖,自然是本身的規模,規模越大,意味著包含的交易量越高,整合在其中的利益點更多。換一個角度看,出于對沖銷成本、最大程度拓展利益空間的屬性來看,這本身也是連鎖企業的內在沖動。
資本是要尋求回報的,對于動保營銷的網絡而言,未來增值的來源大致有兩個:盈利模式的穩定性,和未來成長的空間。
從目前主流的經營模式看,如果沒有從事生產,單純依靠產品的經銷,綜合當前的養殖形勢,再考慮到讓渡給上游的費用支出,各項營銷風險,這樣的模式還遠算不上足夠的利潤空間,如果再考慮到連鎖經營比傳統夫妻店所需支出的更多成本,顯然很難進入資本的法眼。
對于創業者來說,動保行業由于前期投資不大,是一個相對易上手的行業,但一旦涉足連鎖,就必須做出自己的衡量,成本可能會在短期內快速增加,而回報卻需要一步步的歷練來積累。這就像一條函數曲線中的兩個變量,共同左右這曲線的上下走向。
如果我們把“資本”的概念做一個擴張,把它看成是各家財大氣粗的農牧集團,這一組函數中的變量就突然增多了。假設企業作為買家,最看重的,恐怕是填補其本身相對薄弱、或者空白的業務領域。
同樣道理,如果還是較為單薄的經銷個體組合,對于買家來說,或者約等于短期內開了一大群經銷商。那么從資本對未來增值的兩大來源考慮,恐怕其中的含金量并不太高。我本來就沒怎么涉足這個領域,單純賣一群經銷商回來,有多大作用?
有一個有利的趨勢是:有不少連鎖企業不僅銷售動保,還有GSP藥店,還有生產板塊,而且近年來不少連鎖企業開始向上下游延伸,如開設養殖基地、涉足流通和種苗等等。這些無疑都是給連鎖企業增重的砝碼,不僅有網絡,還有實體經濟和成熟的團隊,同樣的營銷渠道網,由于有了這些資源做為基礎,不僅盈利點增加,整個系統也愈加穩固。
筆者認為,連鎖企業的含金量,根本在于自身所蘊含的價值,或者是獨特的技術絕活,或者是領先的特色產品,又或者是養殖、種苗、流通等成熟業務,最起碼是一個能沖能打的團隊。如果單純看規模,恐怕是門店數量再大,所經銷的產品種類再多,也算不上是一個“具成長性的價值體”,特別是放在養殖形勢日益嚴峻的當下,或許自身的生存都不容易,遑論做大做強。
1.來源:農財寶典水產版
2.作者:孫歲寒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