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從前我養黑魚,渾身臭烘烘的,從我塘里流出去的水,都是又黑又臭的養殖廢水;自從今年改種了蓮藕,塘里的水一下子清澈了,現在荷花開了,蓮藕也開收,我心里美滋滋的!
說這話的,是來自杭州余杭區運河街道,曾經的黑魚養殖戶老沈。
從上世紀90年代起,以黑魚、甲魚為主的水產品養殖,逐步發展成為余杭運河街道的農業支柱產業,在我省還有“黑魚之鄉”的稱號。
像老沈這樣的養殖戶,整個運河街道有194戶,家家戶戶引京杭大運河水養魚,養殖廢水直排運河。去年10月14日,本報A2版《一個黑魚村,一年排出四個黑西湖》的報道,講的就是發生在余杭運河街道的事情。
不過,昨天是“黑魚之鄉”時代劃上句號的一天,街道194戶黑魚養殖戶,全部完成了養殖關停協議的簽署工作,并將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開展生態種植等產業轉型技術的培訓。
黑魚養殖業雖然曾經為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作出一定貢獻,但由于分布散、體量大,養殖尾水隨意直排現象非常嚴重,給生產生活環境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
浙江黑魚養殖本地品種主導,超過6成投喂冰鮮魚飼料,污染問題突出。
到底有多嚴重,杭州市農科院水產所提供了一組對比數據:
由于養殖飼料的原因,本地黑魚一個養殖周期(6個月)內,總共需要換水10次,每畝排放廢水達100.05萬升。一畝黑魚養殖池塘的廢水磷排放量為16.41公斤,氮排放量為140.17公斤,養殖尾水嚴重超標。
來自省海洋漁業局的數據顯示,全省黑魚養殖面積就有1.6萬畝,主要集中養殖區域是杭州余杭、蕭山和桐鄉大麻,余杭是最大的集中養殖區域。余杭運河街道共有黑魚養殖面積2100畝,養殖戶194戶。
余杭從2001年開始就對黑魚養殖魚塘進行標準化改造。2013年以來,余杭推行混養、種養結合等模式、實施膨化飼料喂養和尾水處理試點等多項措施。2014年至今,余杭還采用了深挖池塘等方式,來降低河道水體的污染,但檢測水質始終不能達標,黑魚養殖轉型到了非關不可的地步。
“街道計劃以村為單位,開展生態種植、養殖技術培訓班,宣傳蓮藕、沼蝦等養殖技術,為養殖戶轉型轉產提供幫助和技術指導。同時,簽約黑魚養殖戶第一批資金發放也即將到位。”余杭運河街道相關負責人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