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這種以配合飼料為主,輔以投喂藍蛤等低值貝類的養殖模式,不僅減少了水質污染,還提高了青蟹抗病能力,是實現生態發展與經濟效益‘雙贏’的好路子。”8月19日,在縣綠洋特種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的4畝青蟹試驗塘里,負責人蔣榮響對記者說道。
近年來,縣海洋與漁業局加強與科研單位的合作,嘗試用人工配合飼料替代鮮活餌料。今年6月,該局在前期調研基礎上,開展了青蟹人工配合飼料試點工作,選定縣綠洋特種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縣永遠海水養殖專業合作這2家養殖生產單位作為試點單位,試驗面積26畝。通過對比試驗,積極研究配合飼料的餌料系數和替代效果,計劃兩年內推廣應用配合飼料500畝。
“三門青蟹在養殖過程中,幾乎完全使用海水鮮活小雜魚作為餌料,冰鮮魚作為餌料魚是一種落后的資源利用方式,它系數高、投喂量難以控制,同時也破壞了自然生物資源。”縣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陳麗芝告訴記者,人工配合飼料的養殖模式正是解決了這一問題。
另據了解,我縣青蟹工廠化育苗一直停留在小規模試驗階段,在產業化生產技術方面尚未取得突破。而該局一直力致于發展蟹苗繁育體系,積極創建省級青蟹良種場。“目前我縣正積極開展青蟹苗種繁育試驗,‘工廠化培育、土池培育、中間培育’三頭并進,上半年繁育青蟹苗種500萬只。”縣海洋與漁業局黨組成員葉春宇說道。
目前,全縣共有青蟹養殖面積76210.5畝,其中混養面積76130.5畝,單養面積80畝,全縣平均畝產量44.52公斤,全縣青蟹總產量為3392.82噸;青蟹在養殖環節的平均銷售單價為每公斤95.46元,養殖環節的平均2220畝產值為4249.68元,養殖的總產值為32387萬元。
為強化青蟹育苗主體的科技支撐,該局還與7家科研院校建立技術合作關系,其中“海水蟹類養殖關鍵技術集成示范與推廣”入選省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服務團隊項目;并鼓勵支持青蟹生產單位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農業科技合作,爭取政策給予適當鼓勵。
除了科技支撐,部分養殖戶因地制宜地探索新的幼蟹培育方式。今年上半年,健跳鎮三岔村一示范戶,從湛江一蟹苗場分批購入18萬只青蟹大眼幼體,采用室內水泥池中間培育,經3至4天培育,目前已產出白苗16萬只,不僅滿足基地自身苗量需求,還可供給縣內其它養殖戶,養殖成活率較外地苗高30%以上。
此外,該局依托“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等工程,積極推進“科技興漁”和“科技入戶”工程,采取“請進來、送出去”的方法,開展微生態制劑環境調控與病害綜合防控技術,建立了EM菌自培方法,在蛇蟠、濤頭建立示范基地3個,示范推廣面積1萬畝以上。目前,已有軟殼青蟹、淺海籠養等專利5項,技術成果10余項,今年開展模式創新2項、新試驗2項、新技術推廣應用1項。
“三門青蟹生態多重養殖模式的應用,標志著我縣青蟹養殖業躍上了一個新臺階,將打破以往青蟹養殖模式單一的困境,破解高產高效的難題,加快促進我縣海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導作用。”葉春宇如是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