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剛剛過去的一周,鄭文琪小龍蝦食物中毒事件持續發酵,不少熱愛小龍蝦的市民又要“望蝦卻步”了,“小龍蝦體內有寄生蟲”、“重金屬超標”、“處理不好,吃了中毒”的說法又開始傳得沸沸揚揚。其實,經過科學養殖和檢驗合格的小龍蝦,通過正確的烹飪方法,消費者還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小龍蝦做食材無先天缺陷
今年7、8月份,一家名叫“鄭文琪龍蝦蓋澆飯”的餐飲品牌迅速流行開來。雖然小龍蝦好吃,但是專程到店里坐下來,帶著一次性手套且剝且吃還是顯得大張旗鼓,能夠在工作休閑之余吃一份小龍蝦蓋澆飯的簡餐無疑令人歡迎。然而,隨著五角場店中毒事故的發生,很多人對小龍蝦又敬而遠之了。
小龍蝦到底還能吃嗎?其實,從此次事故的調查結果來看,出問題的并非小龍蝦本身,而是無資質的餐飲加工人員違規帶菌操作所致。有一點可以肯定,小龍蝦這種食材并非有“先天缺陷”,規范化養殖、捕撈、加工、檢測,還是能讓小龍蝦變成一道放心的美食。
針對“小龍蝦生活環境惡劣,從頭到尾都是毒”的說法,華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終身教授陳立僑介紹,小龍蝦擁有很好的排毒能力,即使生活在環境惡劣的污水內,也能把重金屬轉移到外殼,然后通過不斷蛻皮把毒素轉移出體內。實驗室曾做過將小龍蝦放在污水中生長后進行檢測的實驗,檢測結果表明雖然小龍蝦腮部、肝臟部位檢出重金屬,但是人們常吃的龍蝦肌肉、尾肉檢測出來是完全合格和符合食用標準的。對于吃蝦肉的人而言,重金屬中毒的可能性極小。由于近幾年小龍蝦的市場需求變大,野生小龍蝦數量難以滿足市場需求,所以市面上很大部分龍蝦都來自人工養殖。
盡量不吃重口味小龍蝦
不可否認的是,不當食用小龍蝦還是有風險的,首當其沖就是死蝦。在上海市民食品安全知識讀本中,明確寫出“已死亡的河蟹、螃蜞、鰲蝦、黃鱔、甲魚、烏龜、貝殼類等體內產生了毒素,故不得加工食用。”其中的“鰲蝦”就是指小龍蝦。小龍蝦死后腐壞得很快,會分解產生組胺等有毒物質,滋生有害病菌,食用后容易導致腹瀉等腸胃道感染性疾病,危害身體健康。另一方面,由于死蝦價格遠低于活的小龍蝦,因此不排除一些商販為了追求利潤鋌而走險。
對于不少人喜歡吃重口味小龍蝦,專家并不推薦。一般人在味覺刺激下很難發現龍蝦中出現的問題。上海水產研究所水產專家邵強表示,市面上一些商家為了掩蓋小龍蝦來自臭水溝的出身,都會加重調料,用一種叫“十三香”的香料來掩蓋小龍蝦本身的異味。另一方面,已經加工烹飪好的小龍蝦,可以通過辨別小龍蝦蝦身是直是曲判斷新鮮程度。如果發現龍蝦的尾巴是直的,那么這些龍蝦在下鍋之前可能已經是死蝦了;如果是彎曲的,蜷縮著身體的,肉質又比較緊密有嚼勁的,就表示是活蝦做的可以放心吃。
一些不法分子的違法行為也為小龍蝦的食用造成安全隱患,是食藥部門的嚴查對象。今年6月份,奉賢區食藥偵支隊破獲了一起4人用藥非法捕蝦的案件,他們將中等毒性的農藥滴入河道迷昏小龍蝦,使之浮上水面方便捕撈。人長期食用這種中毒龍蝦后可能引起嘔吐、神經過敏、全身痙攣等問題。
邵強建議,如果外出吃小龍蝦可以先嘗試吃清蒸小龍蝦來檢驗龍蝦是否來自干凈水域,同時,他也建議喜歡吃小龍蝦的食客不要過多追求味覺上的刺激,保留食物本身的風味安全又營養。
富含重金屬,不宜吃蝦頭
有人因吃小龍蝦導致橫紋肌溶解綜合征(哈夫病)的消息不時有所耳聞,這是什么原因呢?陳立僑表示,食用科學養殖、經檢驗合格的小龍蝦是安全的,但由于哈夫病發病原因很復雜,可以肯定的是,從國內外研究發現,食用了受病源污染的小龍蝦和三文魚等水產品之后,患病的風險就非常大。因此生吃小龍蝦、做成冰鎮或涼拌的小龍蝦是極不可取的。
相比哈夫病,將小龍蝦作為中間宿主的肺吸蟲更應當引起人們注意。小龍蝦無論生長在干凈亦或污染水域,生活的環境中都充斥大量的浮游生物,且小龍蝦是甲殼類水生物,是肺吸蟲的攜帶者,如果生吃或吃半生不熟的小龍蝦,人就有可能得上肺吸蟲病。市食安辦專家提醒,烹飪小龍蝦,蒸煮溫度應保持在100℃以上,時間不少于10分鐘,這樣可確保殺滅肺吸蟲幼蟲。
挑小龍蝦時,要選顏色紅亮、腮部顏色接近玉色的小龍蝦,蝦身也應有彈性。小龍蝦的鰓、胃等主要臟器集中在頭部,蝦頭的重金屬含量往往高于蝦尾,因此在食用時最好不要吃蝦頭。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