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夏季,江蘇興化等地的河蟹發生比較嚴重的俗稱“水癟子”的疾病,養殖戶損失慘重。我們于8月中旬進行了實地的調查,并采集病蟹回公司(利洋)研究所做進一步研究,F將初步研究的結果報告如下:
一、眼觀變化
病蟹殼軟,背部比正常發黑,底部發黃而臟。腿斷后或其它部位破裂后便流出大量液體。頭胸甲腔大量積水,打開殼不久便呈膠凍狀(圖1)。肝胰腺萎縮,腺管不清楚;肝胰腺呈灰黃色、灰白色、白色,而非固有的黃色(圖1,2);肝胰腺組織水腫;有的肝胰腺有黑色條狀物(圖2)。全身肌肉不飽滿、水腫。許多病蟹的胃、腸和直腸空虛、無食物(圖3);但有的病蟹胃內充滿黃色內容物,有的腸或直腸也含有黃色或黃白色內容物(圖4),俗稱“拉黃”。
二、病理切片變化
1、肝胰腺
腺管間較稀疏、水腫(圖5)。
腺管本身極少崩解消失,主要的變化是腺管上皮萎縮,嚴重者其腺管上皮似導管上皮,只有一種細胞。輕者其腺管上皮仍可見消化細胞和嗜堿性細胞,但消化細胞內的大、小泡數量明顯減少(圖5,6)。腺管腔多空虛,或有少量內容物。
在萎縮的腺管(也包括較正常的河蟹或較正常的肝胰腺),其上皮細胞的核內出現卵圓形、長條形或不規整的嗜酸性包涵體(圖6)。在所觀察的23只河蟹中,21只具有包涵體,只是有的多而明顯,少數較少或不典型。
在所觀察的23只河蟹中,9只見到有微孢子蟲(圖7)。但除1只河蟹肝胰腺在較多處腺管上皮細胞見到外,其它河蟹肝胰腺的都較少,有的僅在腺管腔見到散在的蟲體。在2只河蟹肝胰腺的同一個腺管上皮中,同時見到微孢子蟲和核內包涵體,此時后者最明顯。
眼觀見到的肝胰腺里的黑色條狀物,為腺管的凝固性壞死,腺管上皮及增生的結締組織壞死(圖8)。在體視顯微鏡下觀察,可見壞死腺管的外壁有黑色素,故眼觀呈黑色。
2、胃
胃上皮正常,胃壁淤血、水腫。眼觀病蟹胃內的黃色內容物,為無結構的均質或顆粒狀物質(圖9)。
3、腸、直腸
有多例腸上皮脫落,腸壁壞死、結締組織增生;有的腸壁疏松水腫。有的腸腔空虛;眼觀病蟹腸或直腸內的黃色或黃白色內容物,為無結構的絲狀或顆粒狀物質。在幾只病蟹腸腔內散在有多少不一的微孢子蟲(圖10)。
4、肌肉
多數河蟹的肌肉橫紋仍正常,但肌肉塊間、每塊肌肉的肌肉束之間疏松、水腫(圖11);有的肌纖維紊亂,肌纖維水腫,橫紋模糊。
三、細菌檢測結果
在對15只河蟹的肝胰腺進行的細菌檢測中,有12只分離出較多的細菌(圖12)。其中4只經初步鑒定分別是氣單胞菌和弧菌。
四、PCR檢測結果
利用PCR技術對15只河蟹的肝胰腺進行了白斑綜合癥病毒和螺原體的檢測,有2只白斑綜合癥病毒呈陽性,但螺原體檢測都呈陰性。
五、初步結論
河蟹“水癟子”的主要變化歸納為:頭胸甲腔積水,全身組織水腫,肝胰腺萎縮,顏色變淺。肝胰腺萎縮的實質是腺管萎縮。在21/23只河蟹的肝胰腺中觀察到有核內嗜酸性包涵體,在9/23只河蟹的肝胰腺中觀察到有少量的微孢子蟲。在12/15只河蟹的肝胰腺中分離出較多的細菌,在2/15只河蟹的肝胰腺中檢測到白斑綜合癥病毒。
綜上所述,鑒于在21/23只河蟹的肝胰腺中觀察到有核內嗜酸性包涵體(意味著病毒的感染),因此,河蟹“水癟子”很可能是由病毒、微孢子蟲和細菌多種病因,特別是由病毒引發的以肝胰腺萎縮、水代謝異常為特征的疾病。從以往的現場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看清塘用殺蟲藥物殘留、氣泡病、缺氧等是該病的重要誘發因素。
六、需要澄清的幾個誤區或問題
誤區一:“水癟子”的肝胰腺“化了”,并通過胃腸道排泄掉——錯誤。整個肝胰腺依然存在,只是肝胰腺萎縮變小、顏色變淡而已。
誤區二:胃、腸道里的黃色或黃白色內容物(“拉黃”),被認為是要排泄的肝胰腺——錯誤。應該是正在消化的、但未被吸收的玉米,只是類似于正常肝胰腺的黃色而已。
誤區三:肝胰腺里的“黑點”是什么?不是點狀,而是條狀,其實質為一條一條散在壞死的腺管,其管壁變硬且外層有黑色素沉積,所以呈黑色條狀。
致謝:感謝利洋水產藥店興化劉汝軍總店長、鹽城耿加振總店長、安豐藥店趙小培店長以及安豐藥店、昌榮藥店在采樣調查過程中提供的幫助與支持!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