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電商和“互聯網+”是同一回事嗎?顯然,比較低級的市場意識認為是的。又到了吃大閘蟹的季節,據澎湃新聞報道,“互聯網+”繼續發酵,2015年七成陽澄湖大閘蟹將由電商賣出,大閘蟹出水價今年普遍上漲一成左右。特別是用來送禮的大規格蟹,有些漲幅甚至達到30%。作為秋天的美味,各路大閘蟹走網售是最正確的道路,最好省卻中間的流通環節,經銷商省卻昂貴的專賣店租金,把大閘蟹的價格降下來,讓食客吃得更歡,對蟹農的收益又大有好處。這是網絡銷售的垂直優勢,何必冠以“互聯網+”這樣的噱頭?
幾年前開始,我們就在網上購買大閘蟹了。網購的優點毋庸置疑,商品價格相對透明,評價系統也有一定的約束力。當然網購也有缺點,比如銷量最大的商家可能是刷單刷出來的,有的商家為了吸引眼球惡意壓價,或者圖文描述和實物嚴重不符等等,這些都是網購本身存在的問題。大閘蟹也不能例外。但總的來說,網購可以為消費者帶來許多便利和歡樂,加上各類專做生鮮食品銷售的網購App互相競爭、打壓,消費者常常可以“漁翁得利”,以不高的價錢買到優質的食品,豈不快哉。所以,作為個人消費者,對網購的需求就是便宜和便利。那些賣身份、賣高價的大閘蟹本來就不是賣給個人消費者的,非個人消費就是大街小巷存在那么多大閘蟹專賣店的理由。
現在,讓網購回歸網購就好,千萬不要萬事萬物都冠以“互聯網+”。“互聯網+”的定義是指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我看不出,蟹農只是把大閘蟹搬到網絡上銷售,怎么就成為“互聯網+”產業了。
何況,我們并不希望把大閘蟹產業神化成“互聯網+”。作為食客,其實無所謂陽澄湖還是洪澤湖,只要蟹肥質優,規格齊全,價格公道,任君挑選,死了賠償,就是最愉快的消費了。我倒覺得與“互聯網+”對應的,今年應該會有很多微商興起,在微信朋友圈里賣螃蟹,生意肯定好過賣面膜。朋友圈做的就是熟人生意,家住蟹區有一手貨源的微友勤快點在朋友圈賣螃蟹,同樣規格和品質的大閘蟹如果比菜市場的價格還便宜一成,那這個人的生意肯定好到爆,朋友圈一傳十十傳百,薄利多銷就是厚利。我期待在朋友圈買到好蟹!
各路大閘蟹走網售是最正確的道路,最好省卻中間的流通環節,經銷商省卻昂貴的專賣店租金,把大閘蟹的價格降下來,讓食客吃得更歡,對蟹農的收益又大有好處。這是網絡銷售的垂直優勢,何必冠以“互聯網+”這樣的噱頭?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