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則“成都19家餐館食用魚檢出孔雀石綠”的消息讓水產品安全問題的再次提到了輿論的浪尖。一直以來,水產品是桌上之美味,滋養之上品,備受人們喜愛。
然而,近年來,隨著食品安全日益受到關注,水產品的不安全報道也越來越多,其中不乏造謠生事的失實報道,但是部分不安全水產品也是客觀存在的。
作為從業數十年的水產工作者,盡管知道它僅僅是行業內很微弱的不安全個例,但每每看到這些報道只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所以,我們既然知道有這樣的情況存在,就應該自省,早日讓大眾吃上100%安全的水產品。究竟水產品的不安全都出自哪里呢?
魚如何從池塘“游”到廚房?
我們只有充分了解一條魚從池塘到廚房的過程,我們先看看下邊這張簡圖:
該誰來擔責?
從以上簡圖,我們可以看出,水產品的不安全出在哪里?
1.養殖戶:他們是最受傷的,因為水產品是從他們那里出來的,如果他們不適用任何違禁產品,有那種健康用藥意識,水產品的安全就由保障。除了那些以利益為重,自己養的魚自己都不敢吃的“黑心戶”以外,其實,勤懇守法的養殖戶也挺受傷的,第一,他們不知道藥廠生產的藥品是否都不違規,吃啞巴虧;第二,有些時候不用沒有辦法,有些病用現在的藥根本過就治不了,不能眼巴巴地看著魚死啊!如果不用,或許傾家蕩產,誰能接受呢?如果損失了,能有賠償保障,誰還會冒天下之大不韙呢?所以,養殖戶該做的就是好好養,好好養就是不要想用違禁品,其他的由其他人來解決。
2.經銷商:養殖戶要使用含有違禁成分的產品,有兩個購買途徑:漁藥經銷商、原料廠,如果沒有關系背景,原料廠要買到還是很難。所以漁藥經銷商是他們的主要購買途徑,F在,隨著藥店GSP認證的落實,大多數經銷商已經規范了。不過,也有很多不規范、傳統的經銷商偷偷摸摸售賣。說實話,如果說經銷商想用這點東西來賺錢那就誤解了,這些東西也賺不了幾個錢,還是有他們的無奈:有些產品真無效、維持與養殖戶的關系,這是核心。這些問題解決了,他們更樂意售賣正規產品,畢竟水產品有消費了才會好做生意。
3.漁藥、飼料生產企業:這是禁品的源頭之一,也是水產品不安全的“風口”,慣性思維,這是唯一的源頭。不完全統計,中國漁藥企業2000多家,水產飼料企業3000多家,這些是有牌有照的,無證經營的那就無法統計了,有牌有證的有些也是華而不實。所以,有這些不法分子代工、套牌就不足為奇了。不過隨著政策的完善,這種現象肯定會杜絕,但是如果等個10年8年的,行業或許早就垮掉了,有什么意義,“打鐵”還是得趁熱。
4.技術員:在這個服務營銷盛行的水產時代,技術員起到了傳道授業解惑的功效,他們接一線,與基層養殖戶接觸最多,對養殖戶影響力最大。自己也是從這條路上走過來的,其實很多時候會有這種狀況:我們技術員嚴禁經銷商賣、嚴禁養殖戶用,可一旦要求他不用,養殖戶的魚出了狀況,這個責任算誰呢?在這個層面上,技術員終究顯得很弱勢,這能用健康養殖的理念去影響。法律法規對技術員的保障著實太少了。
5.魚販子:外地水產品批發市場,要經過多次裝卸和碰撞,容易使魚鱗脫落,掉鱗后的魚很快因此死亡、腐爛。為了延長魚類的生存時間,有些販運商在運輸前用孔雀石綠溶液對車廂進行消毒,而且不少儲放活魚的魚池也采用了這種消毒方式。某些飯店也容易采取這些措施來;。如果這個環節不得到監控,老百姓餐桌上的水產品就不會徹底安全。
6.行政監管:水產品安全的保障,執法部門的監管不可或缺。前幾年聽說廣東一潑灑孔雀石綠的養殖戶被抓現場而判刑,聽了覺得很振奮,我們在執法層面終于嚴格起來了,水產品的安全有了保障。但是我們的法規終究不完善,很多時候是無法可依,也因為執法人力有限,鞭長莫及。另外,有些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違禁的東西,美其名曰新型藥劑就蒙混過關了,我們監管上的漏洞讓水產很受傷。
7.水源:水產動物大多數時期都必須生活于水中,水源好壞是其品質好壞的關鍵。隨著工業化程度的普及,很多養殖區域的水源是受到了污染的。先是地表水,再是地下水,重金屬、有機磷、致癌致畸等化工物質侵入水體,間接造成水產品藥殘超標。要么遠離這些污染區域,要么懲辦污染源,別無二法。
8.科研機構與院校:中國水產養殖歷史悠久,從最早的《養魚經》算起也有幾千年歷史了。然而縱觀世界水產,我們的水平還是比較落后的。我們養殖模式的研究、魚病防治技術的升級、安全水產品的快檢方法等等都還需要努力,現在能天天活躍在水產一線指導水產的專家學者還真不多,我們的水產要提高,僅靠水產技術員或民營企業還是有限,科研機構才是中堅力量。試想,我們的老百姓人手一把快檢藥殘的設備,他們還能買到不安全的魚嗎?
9.新聞媒體:本來水產安全和他們沒有絲毫關系,但現在看來,沒有他們,水產品安全之路解決不了。正因為他們公正、監督作用的存在,讓大家能夠認清水產品。他們的監督讓很多昧良心的事情重見天日,讓違法犯罪者無處遁形。不過,任何行業、職業都會存在害群之馬,一些不負責任的媒體利用百姓、綁架企業,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報道各種謠言,造成老百姓對整個水產行業的誤解,貽害水產。所以,我們需要新聞媒體,更需要公信力更強的媒體客觀反映水產。
水產上都有哪些禁品?
我們不難發現,能夠在食用動物(包括水生與陸生)上添加的違禁成分太多,所以在監管上的難度油然而生。
我們現在做了什么?
1.質量可追溯體系(規范養殖戶及行業):這是一個看起來非常理想的監管方式,但這么多年以來有種“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明明說可追溯,但一旦發現問題,我們追溯到了誰呢?現在大多數是對規;、集約化的工廠和養殖場有追溯,廣大的散戶追起來還是難。要么加大追溯力度,規范管理尺度,要么都集約化養殖,或許這樣水產品才能從流通過程中解決問題。
2.獸藥GMP認證(規范漁藥、飼料企業):獸藥GMP認證制度到現在已經十幾年了,這是對獸藥生產企業規范的重要法規。在它的管轄下,一大批不合格藥廠被淘汰,這也解決了禁品的來源。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它也開始呈現不足,需要更多的細則來補充,真正規范生產企業。
3.藥店GSP認證(規范經銷商):藥店GSP認證出臺的時間較晚,近幾年才開始規范。很多地方都還沒有完全統一執行。從已經認證了的要點來看,銷售違禁產品的微乎其微,大多數地方是沒有的。倒是一些沒有實施的地方還能發現禁品的蹤影,讓水產品變得不安全。
4.科研機構:我們有很多的水產研究所,每年都有很多的研究成果出現。但是,總體上來看,我們中國的水產確實還需要太多的提高,僅僅靠一些有實力的飼料、漁藥廠來研發創新還是不夠的。不過,我們更需要接地氣的適用研究成果。
5.水產醫師資格證(規范技術員):隨著水產醫師資格證制度的出臺,我們的技術員在診斷魚病、開具處方時,有了更明確的指導,那些亂開違禁成分的土方法將逐步退出水產行業。
我們確實做了很多多,然而還是屢禁不止,還是有些人鋌而走險。原因很簡單,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政策沒有讓更多的人畏懼,總是有人僥幸;或許我們還需要借助一些外力,讓我們的監管更加完善。
正因為水產養殖分散,有“天高皇帝遠”的管轄盲區,所以水產品要安全,相關部門誰都不能獨善其身,必須相互協作。水產養殖者拒絕使用違禁品,自覺;行政監管部門,堅決打擊違禁品,自律;科研水產工作者,創新養殖模式與理念,自立;水產技術員,弘揚正氣,宣傳正道,自愛;藥品、飼料生產企業,不添加違禁成分,創新產品,自強;漁需經銷者,不銷售違禁品,自重;新聞媒體,監管違法,客觀報道,自尊。如果水產相關方都能各司其職,我相信水產行業的明天一定會更加自信!
評論列表 | ||||
|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