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合作社是散小養殖戶抱團爭取市場話語權。”10月15日11時,在三角鎮蟠龍村東邊片的幾張魚塘邊上,中山市東邊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蘇婉芬對記者如是說。該合作社成立兩年多來,22戶入社養殖戶通過合作社的平臺獲得了生產資料統購、養殖技術、法律顧問、財務管理等多方面服務,從而降低了養殖成本,增加了養殖效益。
三角鎮現有生魚養殖面積4000余畝,年產量高達 2 萬噸,產值 3.2 億元,位居廣東前列。
三角鎮有悠久的生魚養殖歷史和可觀的養殖規模,然而,長期以來,三角鎮生魚養殖產業卻一直存在盈虧波動巨大的經營怪圈。究其原因,主要還是生魚養殖產業處于個體小農生產狀態,上有飼料經銷商哄抬飼料價格導致養殖成本居高不下,中間無農民組織起來創立自己的產品品牌,下有零售商控制生魚市場、壓低采購價格。“這種分散的個體漁農因缺乏組織化,就導致農戶因缺失話語權而長期掙不到錢。”蘇婉芬說。
蘇婉芬與蟠龍村村民梁在南合股養殖生魚,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對生魚飼料的需求量也不斷增大。2013年,她發現從經銷商處購買飼料比直接從廠家購買每包要多花17元錢,于是主動與飼料廠家聯系直接購進飼料,但因其采購量還較小而被廠家拒絕。于是,梁在南與蘇婉芬于2013年4月15日聯合村內22戶生魚養殖戶正式注冊成立專業合作社。
參加合作社的養殖戶很快就嘗到甜頭,生魚養殖每畝年需飼料300袋即6000公斤,合作社統一購買飼料每袋節約17元,綜合起來,養殖戶每畝每年總共可節約4000多元,極大地降低生魚養殖成本,為養殖戶帶來了養殖效益。
蘇婉芬告訴記者,目前,該合作社生產的鮮活生魚大量銷往國內各大城市,還開發出幾種生魚深加工產品。從今年9月份開始,這些產品已進入順豐快遞旗下的網購社區店“順豐嘿客”平臺銷售。
近年來,農民自發組織起來成立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現象并不鮮見,但記者在三角鎮采訪時發現,中山市東邊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的運作模式與以往出現的農業合作社有諸多不同之處。
其一,該合作社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創新農地流轉補償機制,采取“基本地租+分紅”的模式與農戶合作,在基本地租之外,每年拿出合作社收益的10%進行農戶分紅,從而加強土地流出農戶與合作社之間的利益連接,讓農民成為生魚養殖產業發展的利益分享者,從而提高了農戶土地流轉意愿,也提高了農戶土地流轉收益。
其二,該合作社以20畝魚塘為養殖單元,分配給社員養殖戶管理。
其三,該合作社成立中山市漁歌子食品有限公司,并委托食品生產企業開發出低脂、低膽固醇的生魚肉香腸、魚骨豆腐、魚骨湯粉等生魚深加工產品。
更為重要的是,該食品公司采取社員養殖戶股東化,合作社僅占食品公司股份40%,全體社員養殖戶成為該食品公司股東,讓農民、合作社、食品公司成為利益共同體,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市農業局相關專家表示,農業專業合作社這類農業經營模式已經發展了十幾年,但至今國內仍未摸索出比較成熟的路子,成功案例也很少。如今,中山市東邊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的 “農戶+合作社+公司”模式破解了農業利益分配矛盾,非常值得探索發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