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政府與"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攜手保育海洋生態,昨于蘭陽溪口放流800尾植入微電子晶片的成年鰻魚,希望復育鰻魚生態,同時了解鰻魚產卵洄游路徑與生活習性等未解之謎。
“農委會”"副主委"沙志一表示,海洋資源逐漸枯竭是一大問題,因此,“農委會”每年會將查獲的違法走私出口的鰻魚,作為重要的放流資源,達到自然復育目的。而宜蘭縣政府致力生態保育有目共睹,更于2年前明文禁令在縣境河川撈捕8公分以上鰻魚,保育決心令人讚賞!
沙志一指出,臺灣自1976年即開始放流復育鰻魚,至今放流逾12萬尾,今年放流數量約1400尾,其中蘭陽溪出海口放流鰻魚就有800尾,其馀也到新竹鳳山溪、高雄屏東交接的高屏溪放流。
今年首創將每尾放流鰻魚身上植入微電子晶片,藉此追蹤鰻魚在河川、海洋洄游路徑與生態。沙志一說,儘管所需經費多達1.2億元(新臺幣),但是卻可以進一步了解鰻魚生態未解之謎。
目前僅知鰻魚會回到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產卵,其馀生活習性仍一無所知,水試所希望透過微電子晶片,追蹤鰻魚何去何從?為避免民眾誤捕放流的晶片鰻魚,均剪尾鰭當作識別,若民眾捕撈、購買到剪過尾鰭的晶片鰻魚,請通報水試所。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