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漁民誤捕的人工繁殖中華鱘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供圖
此前已知唯一的中華鱘天然產卵場葛洲壩,已連續兩年未發現產卵蹤跡,我國時隔30年后重啟中華鱘產卵場大型科考,從宜昌葛洲壩下游至安徽安慶沿江搜尋中華鱘新“產房”。“長江活化石”中華鱘,真的面臨“無后”嗎?連日來,楚天都市報記者隨隊采訪,20日、21日來到荊州石首江段的科考點。
漁民報告誤捕一條中華鱘
體內信號顯示為人工繁殖
昨日上午7點,長江石首寡湖夾水域,寬達1公里的江面,霧氣朦朧。此處是湖北和湖南交界地,不遠處便是著名的天鵝洲保護區。
長江水產研究所的中華鱘科考船就停在這里。水溫探測表顯示:19.05℃,適合中華鱘產卵的溫度。該所王成友博士正準備出門找漁民收食卵魚,用于解剖尋找中華鱘卵,突然收到當地漁民廖慶方的電話,稱誤捕到一條大中華鱘。
王成友急忙和隊員們趕赴現場。船行約10分鐘,一尾約2米長的中華鱘出現在眼前,撞上魚鉤的背部還在滲血。所幸受傷并不嚴重,血很快止住。是不是野生中華鱘呢?王成友量了它的體長,1.81米。“從長度看,這尾的年齡不大。”最終,在中華鱘體內探測到PIT(雷達射頻標),原來是今年5月長江水產研究所荊州太湖基地放流長江的人工繁殖中華鱘,大概六七歲。而成熟的洄游野生中華鱘,年齡在20歲左右。
王成友的眼睛閃過一絲失望,緊接著給太湖基地打電話,讓他們來接中華鱘去療傷。
探魚儀發現5尾野生親魚信號
科考隊鎖定兩處深潭重點監測
誤捕的中華鱘被放到江中“泡澡”,捆住尾巴的繩索連在漁船上,等待太湖基地的人前來。
為什么放流的中華鱘不游到大海呢?王成友介紹,中華鱘在長江產卵,在大海長大到成熟,再回到長江產卵,“據我們監測,大部分人工放流的中華鱘都往東海游去了,可能極少數的喪失了洄游的習性,這需要進一步研究。”
下午4時許,太湖基地的工作人員趕來,誤捕中華鱘被用擔架抬進專用的活魚運輸箱運走。
江上的霧氣散了一些,王成友眉頭微鎖:“當初認為,中華鱘畢竟是和恐龍同時期的物種,對于人類近些年的活動,它應該是有適應能力的。然而事實上,我們的估計過于樂觀了。”
去年冬季在葛洲壩的監測開始前,王成友和老師危起偉打了個賭,賭能否尋到野生中華鱘自然產卵的跡象,王成友押寶“會有成果”,卻失望而歸。
對于今年的結果,有信心么?王成友說,不過于樂觀,但始終不會放棄。
當天,王成友和隊友們的科考船再次出發,準備向下游移到17公里外的調關鎮。此前的近一個月里,科考隊員們在石首至武漢426公里江段,運用超聲波探魚儀、水下視頻觀測等手段,將最有可能出現中華鱘新“產房”的地方縮小到石首附近的50公里范圍。
“就在幾天前,我們在調關鎮水域探測到野生中華鱘的疑似信號,加上此前在筆架山水域探測到的,一共約5個疑似親魚信號。”王成友說,通過超聲波信號初步確定這是洄游產卵的野生中華鱘親魚,位于兩處50多米的長江深潭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