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飽受養蝦病害困擾的養殖戶朋友最大的愿望應該就是養蝦可以順順利利,豐產豐收。大家總是盼望著能有一些新的技術、新的手段和模式能夠改變目前病害頻發的現狀。然而,在施工看來,養蝦在創新的同時,還需要守舊,切記盲目模仿追求不明確的創新。
養蝦是否一定要創新?
2010年后,南美白對蝦的養殖年復一年,從養殖的成功率看,許多養殖戶都感到:養殖的難度越來越大。針對南美白對蝦養殖業越來越難養的情況,無論科研機構、相關的企業都在積極底探索,怎么去改變養殖成功率低現象、解決養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養殖戶為了生存,同樣也在積極的探索、努力的吸收新的知識、采取新的養殖模式、新的養殖手段。
通過多方面的努力,這幾年針對南美白對蝦養殖瓶頸的原因得出的結論比較多,針對這些得出的結論而創新的方法和模式也綿綿不斷。甚至一些人還提出:目前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養殖時代的說法,從這些說法得出:對蝦養殖需要顛覆原來的養殖操作,全面創新養殖方式方法了的結論。
面對這些困境,許多養殖戶緊跟技術更新,不斷調整自己的養殖方法、采取了這個那個的模式、這個那個的創新技術,以期望達到突破這些瓶頸的目的。
今年廣西的閘口,一年之中的上、下造就分別采取了兩種完全不一樣的養殖模式,養殖過程中也吸收采納了一些創新的手段。這些創新的效果怎么樣?從這兩年的養殖成功率相信已經給了回答:這幾年許多養殖區域的養殖畝產量是一年比一年低,到了2015年,臺山地區產量在100斤/畝左右的養殖戶并不是少數。
到了這種地步,這南美白對蝦還能不能養下去?這幾年的不斷創新,怎么反而使到這條蝦養殖的道路越走越窄?對于這些慘不忍睹的養殖結果,聽到最多的是:養殖戶素質低,沒有完全聽從技術員的指導。到底是不是如此?2016年會怎么樣?相信許多養殖戶也會從每年難度的增加預感到:2016年的南美白對蝦養殖會有更多的困難。那么2016年是否需要再創造新的養殖模式或者養殖方法、養殖技術、甚至需要克服新的病原體?還是這條蝦已經不能夠養了?
不要盲目模仿追求不明確的創新
對于這條蝦還能不能夠養的問題,在2015年11月一個會議的互動時間,養殖達人海水駱駝——李嘉海的一句話給了非常陽光、非常有力的回復:“這條蝦并沒有說的那么復雜、那么難養,失敗的原因往往是東施效顰、盲目模仿追求不明確的創新”。這句話是最能夠體現目前南美白對蝦養殖狀況的一句話,最能從南美白對蝦目前理還亂的千絲萬縷中理順道理的一句話。
而且:海水駱駝的養殖結果也給了他說這句話的底氣。“這條蝦并沒有說的那么復雜、那么難養”并不是個例,好幾個養殖公司在2014到2015年,都可以根據生產的安排,按預期每個月產出過萬斤(畝產過2000斤)的成品蝦。
在土池方面,同樣在陽江的資深海大畢業生在過900畝的養殖面積,養殖出過500斤畝產的產量(35頭左右),臺山廣海的土池也有大面積的畝產過300斤(35頭左右)的養殖成績。
這些養殖達人的特點是:堅持原則,去偽存真的理順復雜問題。面對著紛紛擾擾的說法,不能夠亂了南美白對蝦養殖的原則,根據自己的養殖區域的特點采取針對性的應對措施,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東施效顰、盲目模仿追求不明確的創新。在養殖操作上根據養殖的條件的變化及時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也可以視為創新),及時的解決養殖過程中出現的癥狀。
堅持原則就是不要忘了:
我們養殖的南美白對蝦依然還是南美白對蝦,這條蝦的生理習性并沒有改變,南美白對蝦依然是適鹽性廣、病害少、生長快、非常適合于人工養殖的一個生物品種。變化了的只是我們的環境和我們提供的其他條件。這一點必須守住的,任何干擾南美白對蝦已知的生理習性的創新都是不合理的創新。
所以指導我們2016年的工作創新重點是否應該在:在你自己目前的養殖條件中,如何創造一個符合南美白對蝦生理需求的環境和營養條件?而不是刻意去提高南美白對蝦的養殖條件,創造操作難度。
一個例子
這里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例子,福建有一個養殖達人,他每一次的投苗都會同時在一個水族箱里同時保留一些苗。為了對比和觀察藥物、飼料、生長等等的情況,水族箱里的蝦是用和相應池塘同樣的水(但是沒有培藻)、同樣的飼料來養殖,出現問題也按池塘的處理方法處理。
水族箱
遮光后的水族箱
養殖的池塘
和池塘里不同的是:
1:水族箱的水是24小時循環、過濾(過濾材料和家庭水族箱一樣,是用無紡布),水少了會適當補充一點相應池塘的水但是沒有大換水。
2:水族箱是用黑膠膜圍著創造一個沒有光的環境(同時也影響了水族箱里的光合作用),不定期的、記得就放一點自己培的藻進去,作為水溶性營養素的補充。
自己培的小球藻
把小球藻放水族箱里
3:增氧系統水族箱和池塘不一樣,水族箱是采用家庭用的增氧泵,一般溶解氧在8左右,一般24小時都比池塘高一點。
4:溶解氧等等水質指標監測和池塘一樣同時進行。
幾年來,每年得出來的結果大概是:
1;水族箱里的蝦生長速度一般都會慢于池塘了的蝦,達到大概同樣的規格會慢那么十幾天。
2:水族箱里的蝦3-5公分也會和池塘的蝦一樣,可能會出現一定程度肝發育(俗稱肝轉化)不好的幾率,但是長到7公分以上后,從沒有出現過肝萎縮、白便等等常見癥狀。也沒有出現過纖毛蟲等等寄生蟲的寄生。
3:換殼好像沒有池塘那么有規律,和池塘養殖的蝦對比:偷死很少見但是細菌感染比較多(以可以用土霉素治愈為標準),這一點好像和主人太懶沒有及時換過濾布有關系。
不同的環境,對蝦的成長過程明顯不一樣的例子是否可以給我們準備在2016年進行創新的一點提示?
養殖水環境和以前比較有什么變化
(注:以下提到的數據只是我們抽樣的數據,抽樣過程也不符合環境衛生抽樣規范,所以抽樣結果也只是僅僅代表我們所抽樣的點和抽樣時間的數據,所以也和環境衛生的數據沒有任何的可比性、也沒有任何代表性。)
1、水體的磷含量
我們曾經在2013年陽江陽西抽樣發現,那個抽樣點的磷含量最高一次超過了8ppm,遠遠超過Ⅴ類地表水的指標,屬于明顯富營養化的水體。這種水體有可能會導致:熒光生物、藍藻、青苔的過度生長。這些都是對對蝦消化系統(包括肝等等)和其他系統產生不良影響的因素。
這種水質的水體在陽光燦爛的氣候,一旦透明度低于30的時候,養殖池塘邊緣的青苔3天之內會延生到底部。這時候對蝦會馬上陸續的出現偷死等等問題。
青苔滿布的池塘
藍藻的池塘
不良藻的蝦
所以2016年的創新:是否能夠確切的降低水體的磷等等偏高的元素?守住、恢復優質的養殖水體?
2、底泥的結構變化
我們在臺山廣海對一個有300畝土池的養殖場進行了取樣發現:絕大部分池塘表層的底泥,經過600℃的灼燒,失重率基本上超過了50%(實驗過程中,底泥只是經過簡單曬干到大致干透了,并沒有達到恒重就采用,所以這個數據是偏低的,應該是遠遠超過50%)。可想而知,這些底泥的污染積累的嚴重程度到哪了,所抽樣的池塘,蝦感染纖毛蟲的現象也非常嚴重。
底泥
這種底泥的蝦的纖毛蟲
這個養殖場隨后通過對底泥的處理,困擾她幾乎一個月的亞硝酸鹽一直偏高、蝦不大、不換殼等等問題就迎刃而解了。40多天后八畝池收獲了3200斤蝦,規格為42條。由于診斷的方便和簡易的原因,寄生蟲的例子在珠三角以看到的纖毛蟲對生長速度影響的例子比較多,從養殖戶的直觀也看到,控制了纖毛蟲次日對蝦就馬上換殼了,體重很快就上去了。
珠三角由于養殖環境布局的問題,許多池塘都不能夠做到每年清淤,也因為池塘租金的問題,養殖戶也不能夠做到歇塘,過高的租金只能夠逼著養殖戶過度的生產。這是一個應該面對的現實。
所以2016年的創新:是否能夠確切的降低養殖池塘淤泥富營養化的問題?守住養殖底泥不惡化、恢復優質的底泥?提高池塘的生產力?面對如此肥沃的底泥,微生物能不能解決問題?
3、營養缺乏癥
1)營養針對性強化的問題
在生長速度相對快的對蝦人工養殖,如果對蝦日常攝取的食物里,相應的肝強化營養素不夠滿足肝的需要,同時全價營養的天然餌料又不夠的時候,就很容易出現肝胰臟的發育不良。而肝胰臟是生物新陳代謝中蛋白質代謝的主要器官,一旦發育不良會明顯的出現大得慢。
下圖是同一個池塘撈出來的蝦,從表面看,就可以看到肝胰臟和體長有一定的關系。
2)養殖過程中不良習慣導致的營養不良。
經常習慣性每天喂中藥、習慣性無依據的拌喂某些單一的營養素或者其他東西,干擾了飼料營養素的吸收。
3)特殊營養素缺乏
對蝦的換殼包括退殼和恢復殼硬度兩個過程。退殼階段主要受到對蝦體內內分泌的脫殼激素調控,而要合成這些控制對蝦脫殼的激素,就需要對蝦首先能夠從食物里獲得脫殼素前體的這個營養素,對蝦才能夠有充分合成、分泌脫殼素的營養基礎。
換殼不遂的蝦見下圖:
所以2016年的創新:能否開發有針對性的飼料添加劑,明顯降低對蝦的營養缺乏癥?守住、恢復給對蝦提供充足、平衡的營養供應這條線?
4、養殖條件的改變
目前最為引人注目的應該是工廠化對蝦養殖,在北方,養殖水體內循環在節能、全年養殖方面,的確在經濟上有非常大的優勢。在南方的工廠化對蝦養殖,其在產量和經濟上就不一定比小高位池有優勢了,當然,內循環水養殖肯定比開放式的高位池有明顯的環保優勢。
廣東的小水泥池對蝦養殖很多同樣依靠大換水的氣候優勢,不存在保溫的問題,從這一點看,這些不是在養殖水體內循環的工廠化養殖之列。不過目前浙江、廣東的養殖水體內循環的養殖場好像成績不是那么理想。經過交流發現,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水處理設備或者水處理過程照搬環保系統的設計,沒有結合對蝦養殖實際要求進行精確的設計,忽略了養殖密度、養殖水體滯留時間和COD的關系。導致在淡水養殖區域很快就出現亞硝酸鹽難控制,無法養出規格的產品蝦的問題。海水養殖區域養殖中后期同樣的面臨水體COD太高,沒辦法出成品蝦的問題。
所以2016年的創新:是否應該糾正這一點?
文/廣州市勝維飼料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 施衛民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