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在生產線填裝魚罐頭
春節期間,泉州企業生產出口的魚罐頭,從原本的小菜、甜點搖身一變成為非洲一些國家正餐上的高檔菜肴,這樣的轉變也讓泉州幾家企業的產品出口量增長率達兩位數。2012年才首度出口魚罐頭的泉州,到2015年度出口量已達到4116.16噸,出口貨值1126.08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5.05%、49.39%,水產品出口企業實現轉型升級。
水果罐頭廠 謀求轉型
熱氣騰騰的魚罐頭產品剛出鍋爐,傳來一陣撲鼻的魚香。2013年以前,正農(福建)實業有限公司的廠房里傳出的可不是這股味道,這家從上個世紀便開始出口果蔬罐頭的企業,在這一年迎來了轉型的關鍵一步。
收購本地農戶種植的荔枝、龍眼、楊梅等,加工成罐頭出口實現產品附加值提升,這原本是社會效益與企業效益雙豐收的事,然而原料供給、加工成本等問題卻日益凸顯。
“一是泉州很少有集約化的果蔬種植基地,向散戶收購不僅費時、成本高,而且供應不穩定;二來水果季節性強,即使沒有訂單,應季水果也要趕趟加工,產品就只能以產代銷,而本地水果罐頭一旦過了春節就開始變色,價格大受影響;第三,像荔枝、龍眼必須要人工剝皮、去核,加工一噸荔枝僅是人工成本就高達1000元-1200元。”正農公司副總經理藍建華說。出于原料供應、人工成本、產品保質期等多方考慮,正農在2012年確定了轉型方向,從生產水果罐頭轉向魚罐頭。
遠洋捕撈提供充足原料
“漳州是全國魚罐頭出口大市,但同樣海洋資源豐富的泉州卻一直沒有深加工的水產品出口,我們很早就建議相關企業可以嘗試往這個方向轉型。”泉州檢驗檢疫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2年,同為水果罐頭生產銷售商的安溪縣易利食品冷凍有限公司已經出口了第一批魚罐頭,利潤率較水果罐頭更高。
事實上,隨著近年來泉州遠洋漁業的迅猛發展,本地水產品大批量深加工也有了條件。
2012年,泉州僅有4艘遠洋漁船,2014年發展到33艘,截至2015年底已經有54艘,幾年間作業海域也從北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向非洲漁業合作項目拓展,已實現近海、中海、深海全覆蓋。更為重要的是,從2014年9月開始,我市遠洋捕撈船回泉卸貨,真正實現了泉州遠洋漁業零的突破,為水產品深加工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供給。2015年,泉州口岸遠洋捕撈水產品的卸貨量已躍升至近3萬噸,位列全省第二,不少漳州地區的魚罐頭生產廠家也從泉州購買原料。
遠洋捕撈的魚賣相好、新鮮度高,適合整條魚成罐。藍建華告訴記者,去年該公司出口近5000噸魚罐頭,其中一半的原料來自于遠洋捕撈。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