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滿載而歸,把一筐筐螃蟹傳遞上岸。
20多名漁民在搬運木橋,架在漁船和岸上。
蛇口漁港,深圳最繁忙的漁港,國家一級漁港。每天漁船穿梭,漁民奔忙,魚販云集,大量海鮮從這里運到市區大小市場和周邊城市。
春節來臨,記者來到這里,感受漁港之春。
記者看到,一條條漁船從外海回岸,滿載而歸。亦有漁船反其道而行之,迎風破浪,出海捕魚。海上白鶴翻飛,魚兒躍騰,初現春天景象。
在漁人碼頭,蠔民詹先生和妻子正從海上駕船回來。船剛剛靠岸,商販便上船采購。不一會,300多斤剝好了殼的白嫩生蠔就全部被買走。他說,去年的蠔不夠肥大,希望今年個大肉肥,多賣多賺。
來到南岸,只見一些漁民在賣自己打回來的海鮮,“買海鮮啰,買海鮮啰,剛上岸的才是真海鮮。”許多市民聞聲圍攏上來,看魚問價,掏錢購買。海鮮價格不菲,斑魚每斤80元,每條重兩三斤,可賣到一兩百元。盡管如此,由于有別于人工養殖的品種,岸上的海鮮還是十分好賣。
似乎,漁民的錢來得很容易,擺賣兩三小時便錢包厚實。但是人們何曾想到打魚的辛苦。“天寒地凍,我們凌晨兩點多就出海,直到下午三點多才能回來。”漁民黃阿姨說。在旁的漁民張先生伸出他的雙手,只見十指白腫。他說:“這是寒冷海水經常浸泡的結果。即使在夏天,我們手也得拿著冰塊,浸著冰水,處理冰鮮海貨,一年四季手好不了。”
餐桌上的白嫩生蠔來之不易,蠔民要用工具一個個撬開。
打魚雖然辛苦,但他們心中欣慰。因為海鮮人們愛吃愛買,海貨好銷。蛇口漁一村的周先生祖上世代以打魚為生,他自己打魚也有20多年了。他說,改革開放前,打魚真的很辛苦,賣魚更辛苦。因為那時人們收入少,魚不好賣,賣不出好價格。現在不同了,漁船一上岸,海鮮便被商販搶購一空。他告訴記者,以前漁民的生產條件很差,事故風險大。十多年前,這里改造了舊漁港,建成現在的新漁港。新漁港風平浪靜,利于船只停泊,方便海鮮買賣。
周先生一家靠打魚在蛇口買了住房,他說,要是在改革開放前,這是不可能的,能解決一日三餐就不錯了。
一年之計在于春。記者環走漁港,看到部分漁民并不急于出海,而在保養漁船,織補漁網,為春夏大捕做足準備。一些漁民則在自己的船頭船尾船舷貼上大紅“福”、“豐”、“吉”字,祈望今年順風順水,豐收豐賣,過上更好的日子。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