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欽州地區的土塘養殖大規格南美白對蝦模式在過去的8年時間里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畝產1000斤的情況非常普遍,創造了許多致富神話,也使得池塘租金節節攀升,從2008年的300~400元/畝,上漲至3000~3500元/畝。
隨著2015年的到來,神話徹底破滅,欽州地區整體養殖成功率不足1成,可謂是哀鴻遍野,出現了大面積的虧損。很多塘放苗十幾天就出現發病,或養殖時間雖然很長,但不長,料比高,產量低,這種情況在欽州的養蝦歷史上從未有過,嚴重的打擊了對蝦養殖從業者的信心。
但是,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為了提高明年的養殖成功率,我們對養殖失敗原因進行分析,其中以下幾個原因具有普遍性,對當地對蝦養殖的影響尤為突出。
一增氧能力嚴重不足現在放養的多為一代蝦苗,生長速度更快,大大的縮短了養殖周期,但是一代苗較普通苗需要更高的營養和溶解氧,其中對溶解氧的要求較二代苗及普通苗高的多。而欽州地區的增氧機配備與8年前相比基本沒有改變,仍然保持2畝地一臺增氧機(放苗前期至養殖至七八十天都是一樣的增氧能力),加上水源的污染及池塘底部的污染越來越重,使得水呼吸大大的增加,從而經常性的出現養殖40天的水像80天的水一樣(氨氮高、亞硝酸鹽高)易死藻、難肥;天氣稍微變化就會出現慢料、偷死等現象!其實,當發現對蝦出現紅須、紅腿、紅尾時,就已經表明池塘的溶氧較低,而多數養殖朋友,采取的第一措施是消毒,這無疑是雪上加霜。因此我們建議:
1、增加增氧機的配備,在目前的放養密度的情況下,至少保持1.5kW/畝,從而保證充足的溶氧,同時也能起到很好的調水作用,水質穩定,不易變,減少了對蝦因水變而產生的應激,同時節約調水成本,降低病害的發生幾率,可謂是一舉多得;
2、養殖過程中,經常低劑量使用弱氧化劑調水、改底(“氧速保”30畝/瓶、“福地安”20畝/瓶),提高水體及底泥氧化還原電位,避免長期低氧甚至缺氧情況的發生,從而效降低養殖中后期的缺氧風險。
二病原傳染嚴重近幾年隨著病蝦不斷排塘到天然水體中,水源的病原污染日益嚴重,成為限制對蝦養殖成功的重要原因。由于欽州地區蝦塘租金較高,許多養殖朋友沒有規劃蓄水池,無論哪個養殖階段的蝦塘進水,都是隨著潮汐,直接引進外源水進入池塘,大大增加了白斑綜合癥病毒病、弧菌病等傳染病的發病率。為降低病害傳染及水源的不可控風險,必須配備一定比例的蓄水池(3:1),水源先通過蓄水池處理后(消毒、沉淀、曝氣、滅藻等)再引入養殖池塘,即有效避免外源性傳染,也降低了養殖成本,使得養殖更為可控。
三有機污染和亂用藥(肥)近幾年的養殖中,藍藻、甲藻、金藻、裸藻等有害藻類的發生率越來越高,而且有越來越早、越來越難處理的態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及養殖時間的增長,水源有機污染加劇;而另一方面多數是我們自身操作的原因,包括亂用殺藻藥(如硫酸銅、甚至抗菌藥物等)、肥料選擇(氮、磷多而碳少,碳、氮比失調)或方法不當(水變或倒藻時,首要解決的是溶氧問題,其次才是培藻,而多數養殖朋友,看到水變后的首先是大量的加肥甚至補菌,從而使得溶氧更低,也同樣是適得其反)。我們建議:養殖過程中由施氮肥、磷肥為主改為施碳肥為主,以提高池塘碳氮比,可以有效控制有害藻類的繁殖,減少或避免有害藻類對蝦的危害。
四對蝦不長或生長緩慢今年利洋研究所通過對許多蝦塘出現的只吃不長的異常現像進行詳細的調查,多數發現有對蝦肝腸胞蟲感染。根據國內外研究對蝦不長或生長緩慢與肝腸胞蟲感染有關。因此建議在選擇蝦苗時,盡量要選擇無肝腸胞蟲(EHP)感染的蝦苗。利洋蝦苗從親蝦至蝦苗都經過嚴格的檢測,從源頭避免對蝦肝腸胞蟲的感染。另外放苗前徹底清塘,水源經過蓄水池徹底處理。
南美白對蝦的養殖,仍然有利可圖。只要我們認真總結,找出原因,“對癥下藥”,及時做出正確的改變,欽州養蝦業必將走出困境!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