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監利縣朱河鎮蟹農黎繼紅松了口氣。
在《楚天都市報》的呼吁及各方幫助下,他家積壓的幾萬斤螃蟹總算賣出去了。“最少的1元一斤,最高的也不到30元,價格是低了點,但總比賣不出去好。”
春節前,監利蟹農壓貨“賭價”,想著節后賣個好價格。不料,節后集中放貨,市場供大于求。僅朱河鎮幾百戶蟹農,螃蟹滯銷50多萬斤。
同樣水域,洪湖市濱湖辦事處乘風村,風景迥異。“去年,光賣螃蟹就收入近30萬元。”養殖戶劉雙喜一臉喜色地說,好螃蟹論只賣,按斤算的話,一斤平均50元左右。關鍵是,不愁銷。
同樣水域,鄰近地方,蟹農命運為何冰火兩重天?
福建老板到來,
洪湖螃蟹不再難賣
論水資源,洪湖市要多俏皮有多俏皮。“洪湖這好的螃蟹,沒自己的牌子。”一次,荊州市工商局在洪湖調研時深深嘆惜,督促洪湖趕緊注冊商標。
自上而下的推動下,2005年,洪湖市以當地一個養殖協會的名義注冊“洪湖清水”商標。
醒得早,卻起得慢。
讓人無奈的是,缺乏龍頭企業帶動,這枚商標一直被閑置。
洪湖產的大閘蟹,大部分被經銷商低價收購,貼牌后高價售出。
這一切,因一個外地老板的到來而改變。
2003年,在福州,做水產市場經營的林國雅觀察到一個現象。
不少“鄂D7”開頭的車,把螃蟹從洪湖運到福建,路途遙遠,價格卻比其他較近地方運來的螃蟹,每斤還要便宜4-5元左右。
不可思議!他決定跟隨返程貨車一探究竟。“初到洪湖,市場很亂,養殖戶各自為政,因找不到銷售渠道,相互壓價。”林國雅說,洪湖螃蟹品質上乘,但當時的賣價一斤也就十七八元左右。
商人的敏銳,讓他愛上了洪湖螃蟹。
2004年4月,林國雅投資300萬元,成立湖北閩洪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邀請全國各地1000多位客戶朋友齊聚洪湖,免費吃螃蟹。
肉質細嫩,膏似凝脂。活動當天,客戶大呼“鮮美”,20多噸滯銷的水產品被搶購一空。
新鮮的銷售方式,不僅吸引了客商,也打動了洪湖養殖戶,他們爭相跟林國雅訂租批發市場門面。
“洪湖九成以上的螃蟹,通過閩洪交易市場銷售出去。”林國雅說,除每年召集客戶到洪湖集中采購,閩洪還在全國各地設立直營店分散銷售,同時積極“觸網”。
如今,他投資興建的“洪湖市閩洪水產品原產地批發交易市場”有經營門店380個,躍居全國最大的淡水產品原產地批發市場。帶動洪湖及周邊地區30萬農戶,養殖面積78萬畝,累計助農民增收8億元。
1元錢的轉讓,
讓論斤賣變為論只賣
渠道,解決了難賣的問題,但要賣個好價錢,還得靠品牌。
2008年,洪湖市決定以1元價格將“洪湖清水”商標轉讓給林國雅,鼓勵企業爭創品牌,帶農民致富。
為打響品牌,林國雅沒少動腦筋。
質量是根基。閩洪集團在各鄉鎮建立10萬畝生態養殖示范基地,認定500家科技生態養殖示范戶,請來頂尖技術團隊做支撐,全程對科技示范戶跟蹤服務。
2009年,在當地工商部門支持下,“洪湖清水”成功申報湖北省著名商標;2011年,又成功認定中國馳名商標。
省工商局介紹,這是湖北省螃蟹商品第一件中國馳名商標,是繼江蘇固城湖螃蟹后的全國第二件螃蟹商品中國馳名商標。
品牌效應立竿見影。“馳名商標當年,洪湖清水蟹平均價格上漲1.5倍。”林國雅說。
如今,品牌越做越響,洪湖螃蟹開始論只賣,公司去年實現產值50億元。“臨近縣不少螃蟹養殖戶,希望能把當地螃蟹也打上"洪湖清水"商標。”林國雅說,現實的強烈對比,正讓更多人開始意識到品牌的力量。
墻內開花亦要墻內香,
積極回建本地市場“洪湖清水”火了,但火在外地。“在廣東、福建以及江浙滬等地,"洪湖清水"已有很高的美譽度和市場份額。”林國雅說,每天有30萬斤螃蟹從洪湖發往全國各地。
鮮明反差的是,省內市場份額卻比重極少。
林國雅坦言,“洪湖清水”在外地市場供不應求,也就沒太用心經營本土市場。直到有次跟省內朋友聊天,發現大家對“洪湖清水”了解少之又少,才感覺到“問題的嚴重性”。
本土品牌,應該叫響本土市場。
林國雅下定決心補好這一課。繼2012年洪湖市舉辦首屆“洪湖清水”螃蟹節后,2013年,第二屆“洪湖清水”螃蟹節在武漢舉辦,隨后又進駐武漢、荊州等地交易市場。
“計劃在省內開設實體直營店,要讓湖北人都知道"洪湖清水"螃蟹,帶動更多農民致富。”林國雅說,這是他的新目標。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