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鱖魚。記者尹勤兵 攝
生長緩慢,顏色發黑,背部凸出呈S形,好像人類的“羅鍋”一樣。昨天,記者在東西湖區荷包湖農場三大隊,見到養殖戶宋女士家魚塘中養出的一池畸形鱖魚。
宋女士從事養魚20年,養殖鱖魚也有9年經驗。她告訴記者,去年8月中旬,她花1.7萬元采購了5000尾鱖魚苗。經過7個多月養殖,這些鱖魚苗應能長到七八兩重。為搶行情,她請人抽水干塘賣魚。沒想到拉網出水一看傻了眼:這些生長了七個多月的鱖魚,大都二三兩重,最大不過三四兩。而且顏色發黑,身體呈S形。這些畸形鱖魚,幾乎占到了95%以上。經過清查估算,這次投資虧損嚴重。
宋女士百思不得其解:平時,她家投喂的魚餌是鮮活的鯪魚;用來消毒殺菌的魚藥也是常見的硫酸銅、二氧化氯及“車輪斜管凈”三種常見藥物。日常管理和以往并無不同。
昨天,武漢市水產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喻運珍分析,排開魚塘水質問題外,造成這些鱖魚畸形應與魚苗孵育或販賣運輸過程中,為了提高魚苗的存活率,過度大劑量使用違禁藥物有關。
“這些鱖魚是典型重金屬的中毒癥狀。”喻工強調,作為一種廉價高效的殺菌魚藥,孔雀石綠曾廣泛在水產養殖中使用,后因其高致畸性、殘留高不易分解,且對人體有害被國家明令禁止,但仍有養殖戶在偷偷違規使用。
她建議市民,碰見顏色發黑、成批畸形的魚類,要謹慎購買。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