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氧決定產量”,河蟹養殖賺錢與否,除了看市場行情,關鍵還得看產量,尤其在湖北洪湖周邊一帶,河蟹產量普遍偏低,增氧增產對提高池塘效益顯得尤為關鍵。洪湖周邊地區池塘養殖,增氧能力普遍偏低,有的甚至無增氧設施。養殖過程中清塘簡單或無,池底老化嚴重,小龍蝦、河蟹發病率、死亡率均較高。水草易過早上浮、沉底、腐爛,高溫期藍藻頻發、易缺氧泛塘等,這些都直接影響河蟹養殖的最終產量(規格),進而影響養殖效益,部分池塘甚至產量逐年下降。
如何減少問題的發生、如何提高產量進而提高效益,是目前洪湖周邊地區河蟹養殖所面臨的關鍵問題!下面我們就本地區的養殖模式來分析增氧增產對河蟹養殖的重要性及相應的增氧增效益方式。
一
河蟹池塘加大增氧的重要性
環境的惡化往往是從缺氧開始的,相對穩定的水質和保持較高的溶氧是河蟹養殖成功的核心。
1、增氧解決底質“四化”問題。池塘底質的“四化”(有機化、還原化、酸化、毒性化)歸根結底還是底部缺氧的問題,充足的溶氧能大大改善池底環境。
2、充足的溶氧有利于保護水草。當平均溶氧相對較高時,水質清爽,利于需氧菌群繁殖,水草不易掛臟,同時機械增氧可以增強水草下部和根部水體的流通性,緩解爛根、爛草等現象。實踐中我們常常還會看到這樣一個現象,增氧機附近的伊樂藻往往會有很多的白根,而遠離增氧機區域的水草則很少有白根,有的甚至完全沒有,呈發黑腐爛狀,這說明流動的水體帶來的較為充足的溶氧,夠夠促進水草生根。
3、溶氧充足能夠促進河蟹、小龍蝦生長 對河蟹、小龍蝦來講,正常蛻殼即意味著生長。它們在蛻殼過程中不僅需要足夠的能量,更需要充足的溶氧。充足的氧氣不僅能夠保障河蟹順利蛻殼,還能縮短蛻殼后硬殼的時間,快速恢復體質,利于成活。氧氣在水中的溶解度并不像在空氣中那么穩定,因此,溶氧量是影響水生動物生長發育的一個重要因子,就河蟹養殖而言,它關系到河蟹吃料、消化、吸收、生長等方方面面,通過加大增氧可以有效地降低餌料系數,進而降低養殖成本與風險,提高養殖效益。
蛻殼中的螃蟹
4、增氧能調水、穩水 有機質的分解轉化離不開充足的溶氧。這也就意味著養殖水體的自然凈化和生態平衡離不開充足的氧氣。機械增氧不僅能促進水體流動,還能攪動底層營養物質,促進有益藻類、菌類的繁殖,減少水體富營養化、靜水強光、水分層等帶來的藍藻(水體流動不易長藍藻)等問題,同時輸送富氧到水體下層,一方面減緩底層缺氧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因水分層造成上層溶氧的過飽和(氣泡病)。而藥物增氧(如“速解安”、“氧速保”等)則有其獨特的優勢,快捷、速效、方便、安全。
5、降低養殖風險。每年的連續高溫天氣(不可控)和季節轉換期都會造成一部分池塘因缺氧而泛塘,嚴重的損失殆盡,直接影響養殖的經濟效益,機械增氧(可控)或其他人工增氧(如藥物增氧、加換水等),都能大大降低不良天氣帶來的風險,增加養殖的可控性。
6、控制或減少發病。最近幾年,扣蟹、小龍蝦混養池塘每年5、6月份往往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發病、死亡,養殖中,雖然沒有較好的辦法徹底解決,但是通過加大增氧,可以顯著地減少死亡量,進而減少損失。
二
河蟹池塘如何達到增氧的目的
針對本地區養殖現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達到增氧增產的目的。
1、正確清塘。本地區池塘多數多年不清淤,池底淤泥很厚,且清塘方式(只用茶餅清除野雜魚)過于簡單,不能有效地氧化和修復底泥,底質“四化”現象依舊嚴重,有害病菌增多,生物活性降低,導致第二年問題頻發且不易處理。建議一個養殖周期結束后,盡可能留出足夠的時間曬塘,用生石灰、漂白粉(或三氯異氰脲酸粉)清塘,徹底氧化底泥,解決“四化”問題。
2、加大增氧能力。增氧能力每畝不低于0.3Kw,如機械增氧、藥物增氧、加換水等,因地因時制宜,靈活搭配,保證充足的溶氧。
3、定期改底、調水。定期利用底質水質改良劑等改善底質,降低耗氧,間接增加溶氧。如:“底居安(加強型)”降解池底有機質,減少耗氧,調節底泥的生態平衡,配合增氧解毒產品,如“底加氧(加強型)”、“氧速!钡龋档腿毖、泛塘的風險。
4、科學肥水。使用全價可溶有機肥(如“肥水肽Ⅱ”),平衡水體藻類,促進藻類繁殖,通過藻類光合作用提高水體溶氧,這也是河蟹養殖前期足量多次肥水的意義所在。
雖然氣候不可控,市場行情不可控,但增氧是可控的。河蟹養殖想要提高效益,必須從增氧增產著手。增氧增產,養殖必由之路。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