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三種鱚科魚類,第一種叫斑鱚,第二種是少鱗鱚,我們主要研究的是第三種多鱗鱚,漁民把它叫做金鱚。這三種鱚科動物,多鱗鱚最值錢,在南海和北部灣都有分布。據資料記載,多鱗鱚的長度為12—23公分,但是據漁民講,最大可達1斤2兩。
多鱗鱚的食物主要是浮游動物,可以攝食多毛類,小蝦,魚肉,貝肉。多鱗鱚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必需氨基酸組成比較平衡,營養價值較高的魚類,脂肪酸富含DHA和EPA,主要一個特點是含有5個雙鏈的長鏈脂肪酸,可以預防血栓的形成。根據肌肉成份分析,養殖的多鱗鱚肌肉中必需氨基酸組成和野生是一樣的,且養殖的多鱗鱚肌肉的不飽和脂肪酸比野生的多。因此,多鱗鱚是具有較高養殖價值的海水魚類。
多鱗鱚的人工繁育技術首先從親魚的培育開始,包括親魚的挑選,親魚的培育,親魚的催產,其中親魚催產包括人工催產和自然產卵。下一步就是產卵和孵化,鹽度在千分之二十到千分之三十五,溫度27到35之間,24和25度也可以。最優的組合是29.7攝氏度和28.8的鹽度。現在的技術,其孵化率達百分之八十以上。種苗的培育主要包括工廠化的種苗培育和池塘生態的種苗培育兩種模式。子魚通過25天培育就達到2到3公分就可以出苗。
多鱗鱚的人工養殖模式分成單養和混養,單養用土塘和高位池,高位池含有地膜和水泥池底;混養有兩種模式:養蝦為主的模式和養魚為主的模式。沙錐魚在沙里面很安穩的狀態,養殖方法簡單,平常的養殖技術即可做好。混養過程中,如果搭配合理,養殖效益可大幅提高。徐聞有一戶一畝養沙錐魚100頭,經過130天養殖可以生長到70到80克,平均可以生長到1兩半;單養,通過回饋和跟蹤,最高的產量是2160斤。
養殖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多鱗鱚耐低氧能力比較差,在養殖過程中要注意水體中的溶解氧,在與對蝦混養過程中,在用藥方面要注意,多鱗鱚對含氯的藥類非常敏感。還有一個病害,原蟲病,像車輪蟲病,香瓜蟲病是在養殖中遇到大病害。
多鱗鱚養殖技術的推廣應用可大幅提高養殖效益。如與對蝦混養,就廣東而言,對蝦養殖面積九萬公頃為例,每公頃混養多鱗鱚30000尾,也就是一畝套養2000尾。那它的種苗就可以達到18億,直接可以產生經濟效益10億元,總的累積效益可以達到59.4億元。單養畝產2000斤來計算,它需要的種苗3.75萬尾,利潤可以達到48.75萬元每公頃。由此可見,沙錐魚的發展可以利用它廣溫廣鹽的特性與對蝦進行混養,產生巨大經濟效益,如果可以推廣到整個對蝦產業,它的經濟效益會更大。同時,沙錐魚的養殖對于生態平衡效益非常明顯。原來的沙錐魚價格是比較便宜,現在成為高檔魚類,原因主要是自然資源的破壞,我們做沙錐魚的產業發展對其的自然資源恢復非常有益處。其次,就是多鱗鱚的加工產業,一是可做美味的沙錐魚干,日本人和韓國人比較喜歡這類魚的生魚片,而如今十幾年沒有吃到生魚片了,因為當時沙錐魚都是從中國出口,但是現在沙錐魚資源量急劇下降;二是開展沙錐魚的深加工,剛剛提到的DHA和EPA的產業。最后就是沙錐魚的運輸,現在主要是冰鮮,而廣東人主要喜歡吃活魚,前年,有一名香港商人認為如果能夠保證運輸過程中的鮮活,估計價格能達到60元每斤,而這方面還有需要進一步探討。
本文主講杜濤教授,在2003年就開始關注多鱗鱚,從2006年開始開展多鱗鱚的研究工作。經過這幾年努力,在2012年首次培育出多鱗鱚的種苗,取得繁育和養殖的成功,并申請了專利,到2015年共有9件專利,其中授權1件,另外8件已經處于公示階段。
本文由湛江市水產學會文菁博士據杜濤教授在2015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南海現代漁業發展論壇的演講錄音整理,劉宏良編輯。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