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源于網絡
22日,筆者來到光澤龍興漁業專業合作社位于福建漳州市武林村座嶺垅的養殖基地,從遠處望去,十幾口大小不一的魚塘,高低錯落,從山垅一直延伸至316國道邊。幾個養殖戶正小心地把一指長的小魚苗投進魚塘,入水的小魚歡快暢游起來。
“養了十幾年的魚,去年才真正體會到收獲的快樂。”正在塘邊投放魚苗的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高太龍說,往年他都是把魚直接批給魚販子,去年與人合伙承包西關菜市場后,就在市場里專門設立一個攤位,把自己養殖的鮮魚,采用直銷的形式,直接放在市場銷售。高太龍養的魚肉質鮮美,吸引了眾多消費者購買,好幾家酒店還與他簽約,讓他長期提供鮮魚。
“當初只是想設一個攤位,既能賣魚,又能了解市場行情,沒想到無意中卻打出了品牌。”去年底,高太龍先后捕撈了近3000公斤的鮮魚,剛投放市場就全部銷售一空,其中大部分都是客戶提前預訂。
缺乏經驗,一家人曾陷入困境
高太龍說,剛開始養魚時,由于沒有經驗,一度讓家庭陷入困境。當時高太龍還只是一個普通的木匠,一次他應約到武林村水垅組幫人做家具時,看到當地好多農民都在養魚,畝收益比種水稻高很多。于是,他心中就有了念想,年底就把自家12畝山垅田改造成了魚塘。2000年4月,他以每畝800至1000元不等的價格買進一批魚苗,共花了1萬多元。原以為接下來只要好好照顧魚苗就可以坐等收益了,不料魚苗投放不久,就出現零星死亡現象,到后期更是成片死魚浮在水面。高太龍慌了手腳,急忙向農業局水技站求助。
經過技術人員現場檢測,發現魚塘消毒措施沒做到位,且買進的魚苗大小不一,小魚苗無法承受過低的水溫(魚塘里的水是直接引入的山泉水)才發生死苗。
這一年虧了幾萬元,但認準養魚能賺錢的高太龍不但沒放棄,反而從村民手中流轉10畝山垅田擴大養殖規模。有了前次的教訓,高太龍再次對魚塘進行消毒,并在水源頭建了一個過渡池,避免山泉水直接進入魚塘。再次投放魚苗時,他從選苗、投放數量等方面都請技術人員來指導,經過幾年的摸索,他的養殖經驗越來越豐富。
魚養大了,如何銷售,高太龍也早作了打算。他充分利用養殖基地離城不遠的優勢,發展休閑垂釣,每逢周末節假日,前來垂釣的人絡繹不絕。到2008年,垂釣加批發,年收入超10萬元。
一場洪水,多年努力付諸東流
眼看魚塘發展得越來越好,沒想到2010年的一場洪水,卻讓高太龍多年的努力瞬間化為泡影。十幾畝魚塘一夜之間變成一片汪洋,塘里的魚沖得精光,損失5萬多元。看著空蕩蕩的魚塘,妻子傷心地大哭,但高太龍偏不信邪,他拿出積蓄,又找親戚朋友借了些錢,重新加固魚塘。
2011年,光澤縣被列為2011~2013年度中央財政支持的現代漁業建設示范縣,對縣里的養殖大戶,漁業部門每畝補貼1600元。借助這一好政策,高太龍又流轉20多畝山垅田,養殖規模達到46畝,同時優化養殖品種,引進“中科3號異育銀鯽”、“福瑞鯉”、“烏鯉”等高端品種,并且聯合7家養殖戶注冊成立光澤龍興漁業專業合作社。
精細管理,收入突破10萬元
養殖事業再次步入正軌,高太龍對魚塘的管理也更加精細。他拿出兩口魚塘專門放養魚苗,避免從外地購苗帶來的風險。對即將上市的魚,他提前半年以上只以青草為餌,在保證魚肉鮮美品質的同時,也能讓垂釣者滿載而歸。到2015年,他的銷售收入再次突破10萬元。
“我的養殖場離城不到3公里,山垅里泉水清冽,魚塘四周竹林茂盛,不少城里人都愿意來我這過周末。”高太龍說,目前他正與魚塘周邊竹山業主洽談,準備把竹山承包下來,在竹林養雞,同時在塘邊設立釣位,再辦一個農家樂,讓游客在享受垂釣樂趣的同時,還能品嘗正宗的竹林土雞、農家飯菜。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