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日漸升高,海鮮大量上市。作為特產的海腸子,雖然長相不討人喜歡,卻在山東省煙臺市人心目中有著特殊地位。
筆者探訪市場發現,煙臺普通農貿市場上的海腸身影難覓,身價直追海參,多數直供給星級酒店,普通消費者甚少有人問津,甚至有的攤販表示,價格太高了,怕銷不了,不敢進。
煙臺海腸的人工養殖呼聲由來已久,市水產研究所的專家表示,產業化的核心環節——苗種繁育,目前已經成功,今年全市將開展推廣技術研究,破養殖技術規程、確定適合品種生長區域。
據煙臺市水產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王力勇介紹,海腸對生活環境要求較高,一般選擇淺灘、沙質海域安家,而且上層的沙質是黃沙,下層是黑泥沙才最好。一旦環境發生變化,正常繁殖會受到影響。
2012年,相關部門注意到海腸數量銳減,煙臺市成功將海腸申請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加強物種保護,讓海腸成為具有煙臺特色的產品。同時,市水產研究所開展課題研究,以期實現量產,讓它們不僅成為餐桌上的美食,而且適于增殖放流和規模化人工養殖。
“經過科研攻關,2014年我們成功繁育出海腸苗,目前人工育苗技術已經成功,為后續規模養殖打下了基礎。”王力勇介紹,按照以往培育新品種的經驗來看,苗種繁育是最核心的一個環節,“突破了苗種繁育環節,以后如何養殖、如何降低成本、如何防治病害等就簡單多了。”
人工育苗技術成功,煙臺市隨即展開更深入試驗:去年全市先后在萊山區四十里灣、開發區金沙灘等海域,累計增殖放流海腸苗種120萬尾,以期擴大海腸種群,獲取詳細研究信息,為產業化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今年,我們將破題海腸的推廣技術。”王力勇介紹,海腸的推廣難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養殖技術缺乏規程不成熟,限制因素太多,企業感興趣不敢養。二是海腸品種具有獨特的生活習性,適合品種的區域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確定,不能隨便盲目選定。
按照計劃,煙臺市水產研究所于今年對海腸的養殖技術手段進行細化,達到規模化養殖的目的。“我們將采取自主研發與企業合作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提供苗種與技術指導,共同進行海腸養殖生產技術研究,并通過采取工廠化、池塘、海區多種養殖方式,在各地設立海腸養殖試驗點,養殖方式包括工廠化、池塘、海區三種模式。”王力勇說。
海腸的產業化路徑,在國內外沒有經驗可以借鑒,王力勇直言要想實現目標還要各方配合進行多項試驗,但隨著人工育苗技術的成功,增殖放流效果的顯現,以及室內養殖試驗的開展,可以說距產業化發展僅有“最后一公里”,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便宜海腸將重回百姓餐桌。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